学科大概念下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
摘要: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始终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在优化音乐课程结构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让学生既能获取专业知识,也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实际音乐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材的意识,只关注单课时的重难点,学生无法掌握更深层次关于音乐知识之间的联系。立足大单元本身,寻找音乐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特征以及差异性,根据新课程标准去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关键性问题,整合大单元的不同作品,最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并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单元核心内容; 深度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新时代下的教育目的,关注的焦点在于在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培养核心素养,为了有效解决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过度重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碎片化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倡导单元化教学模式,以自然单元为主体,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围绕人文主线提炼核心素养要求,并根据单元主线设计开展不同类型的音乐实践活动。
一、立足教材,凝练学科核心概念。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知识点的需求,在明确单元目标的原则下,二度开发教学内容,聚焦作品本身,提炼出音乐大单元概念,进而转化为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形成单元教育目标。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深入课本内部,根据学生学情循序渐进、相互贯穿着音乐教学实践。
音乐单元重点内容的提炼是反应音乐各要素特点的关键,也是在有限的音乐课时中讲授的最有学习价值的音乐学习内容。而教师通常熟悉的是教材自然单元,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教材自然单元与主题单元的关联性,把握重点,然后系统地去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在每一节音乐课前,整体了解、分析作品的音乐特征、人文信息等,通过反复的聆听和体验,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去推敲、概括作品的音乐特征,对音乐作品建立比较全面的认知。
例如在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月亮的故事”单元作品的讲授时,通过课前的深入了解和思考之后,能感受到有很多的内容可以讲。对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再考虑音乐课时的局限因素,对整个单元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与新课程标准相符的每一首作品的学习内容重点。组织所有作品的内容,重点关注音乐元素、情绪和情感、内容和主题、音乐形象、音乐体裁、表达方式、音乐风格和流派、作曲背景、音乐的人文和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异同,并分析作品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便去探寻提炼本单元的理解线索与核心内容。
在分析整个单元作品的重点内容后会发现,“月亮的故事”这个单元的歌曲《望月节》、《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它们的共性关联的线索主要是集中围绕在“月亮”这个故事情节以及强弱节奏的变化。“月亮的故事”这一单元总共涵盖4个课时的内容,以“欣赏-歌唱-欣赏-演奏”的课时顺序,探寻“月亮的美好故事”的情感主线,在每个课时活动过程中贯穿“情感主线”“要素主线”以及“文化主线”。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去进展教学,探索节奏变化、感知 音乐律动和歌唱表现,让音乐本身回归生活。
也可以通过探索不同教学自然单元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去开展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以苏教版的三年级上册为例,《跳到我这里来》《G大调小步舞曲》《微笑波尔卡》和《希腊舞曲》这四首歌曲,把握其关联性——舞曲。舞曲都比较侧重于舞蹈旋律和节奏,因此可以设计整个大单元的主题为“舞起来”。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跳到我这里来》,初步认识“以体态律动寓于歌曲学唱”,学习简单的节奏动作与要点;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G 大调小步舞曲》《微笑波尔卡》这两首歌曲,利用他们掌握的节奏律动知识,结合身体动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第三课时则是让学生根据《希腊舞曲》进行体态律动,通过肢体律动直观地感受舞蹈的节奏变化,将每首曲子的身体节奏与他们的节奏知识联系起来,逐渐形成学生的节奏感,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通过聚焦大单元的核心内容,探索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规律,以递进式的教学活动去把握大单元的教学主题,通过串联不同音乐课之间的联系,逐渐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关注核心,重组单元整体教学。
在探寻单元作品的重点内容时,分析“关联性”除了要探索作品的内在规律也要寻找差异性。在“月亮的故事”这个单元中,以探寻“月亮的美好故事”为情感主线,在每个课时活动过程中贯穿“情感主线”“要素主线”以及“文化主线”。其中,“要素主线”中对于节奏的变化,四四拍和六八拍,可以通过对于节奏的理解,以及节奏对于整个音乐作品风格的塑造,思考如何结合这个单元的核心内容和线索去整合课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风格下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结合整个主题单元的内在关联的相同点和差异,梳理提炼“月亮的故事”的理解线索:1、悦动的节奏传动月亮的生命。2、舒缓优美的旋律传递内涵情韵。3、月亮音乐元素孕育的形、象与情、景。在“月亮的故事”这一单元,了解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听赏和走进有关月亮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不同音乐的声音与节奏,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音乐学习的本真,对于“月亮”这个故事情节所表达的歌曲的意境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核心活动就是对单元重点内容的分解和落实,关注关键核心问题,明晰核心问题的设计原则。第一个是一致性,这意味着回答关键问题的过程不应该是漫无目的和混乱的,而是应该帮助学生不断理解更广泛的学科概念,并探索更多的学科问题;第二个是通俗性,在音乐课堂的讲授过程中,需要将抽象而深刻的学科概念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并以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方式来解释;第三个是开放性,这意味着关键问题不是有标准答案的标准问题,而是允许学生去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给出有深度和创造性的答案,并为他们提供许多表达自己的机会;第四个是连续性,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都能继续地思考和学习,而且随着他们学习的深入、不断进步,他们对关键问题的解答也变得更加全面。
如苏少版四年级上册“五彩民族风”这个主题单元,就可以根据以上的原则去不断的设计和优化关键问题。《月光下的凤尾竹》、《跳柴歌》,这个单元的主题大概念是多彩的民族音乐在各个民族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文化中生成,可以设计出关键问题1.0:傣族和黎族的音乐风格特点是什么?关键问题2.0: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哪些本民族的音乐独特性?关键问题3.0:少数民族音乐是如何运用本民族特色音乐元素去表现音乐美感的?
持续追问核心问题,让大概念的形成过程变得可视化,通过在单元前、单元中和单元后多次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他们的回答,同时强调提取在不同阶段和学生的答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和短语,对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观点、视角和意见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学生对于整个单元主题概念的理解程度,据此来评估单元整体教学对学生学科能力形成和素养发展的影响,也让大概念的形成过程可视化。
三、活动设计,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问题”的设计,体现活动目标和落实重难点,解决整个单元的基本问题,需要分解“关键问题”对于整个单元目标和重难点活动而展开。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要领的设计和学习效果的反馈,也始终围绕着音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活动意识而展开。
自上而下地根据关键问题把系统问题去进行一个模块化的设计,每个模块都相对的独立,在每个主题单元的教学中,“民歌”作为一个比较宏观的教学主题,将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民歌的题材和地域风格进行分类编排,纵向的对接中国民歌的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深度化。
“五彩民族风”单元活动的分层设计可以体现在难度和内容的分层。根据学生自身实际的情况,将教学互动分为难易系数不同的层级,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相应的难度并且完成。这样可以比较大限度的让音乐课堂有一定的弹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也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因为能力的差异而导致完成任务的参差性。在内容方面,可以遵循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多维度、多元化的去体验和探究学习音乐课堂,“体验-表现-创造-理解”一步步深入下去获取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养。
例如,“五彩民族风”单元活动中《月光下的凤尾竹》和《跳柴歌》,从“情感主线”“要素主线”以及“文化主线”的角度去感知关键问题3.0:少数民族音乐是如何运用本民族特色音乐元素去表现音乐美感的?在要素主线中可以针对音乐节奏学习,《月光下的凤尾竹》设计利用葫芦丝独奏的形式演绎,倚音与级进的旋律以及三拍子的节奏,使得民族特色显的越发的浓郁,歌曲悠扬安静、情绪抒情优美;《跳柴歌》节奏规整,律动感比较强,五度和四度的音程大跳,重复和变化的乐句,运用竹筷打击齐整的节奏去感知歌曲的情绪。在理解节奏活动中去理解作品、分析作品,设计活动目标,解决关键问题。在文化方面,对比这几首作品在速度、节奏、情绪等角度的不同点:《月光下的凤尾竹》中葫芦丝的演奏感受傣族的音乐风格,速度平稳又有摇曳感,如傣族舞蹈一般;《跳柴歌》通过学习竹竿舞,加强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在活动中体会黎族的这种自由乐观的音乐风格,逐步将关键问题“少数民族音乐是如何运用本民族特色音乐元素去表现音乐美感的”融入在音乐单元课堂的教学。
四、指向明确,匹配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面“镜子”。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习评价,对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实施效果,教师应关注多种评价方式,从而去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对于教学机制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是一个自我反思、调整以及不断提升的过程。
评价融入学习活动首先就是需要建立评价的标准。基于音乐活动目标,聚焦音乐教学活动的重难点,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出发,聚焦教学过程中“活动是否完成、活动如何完成、完成的效果”等系列问题,合理地把评价点分布到各个学习环节之中,及时地生成评价,在实施评价之后也要根据实际教学学情去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关注单元整体教学,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与发展,除了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维度要多元化,形式也要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人性化赞赏的评价,让学生去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让学生有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孩子在肯定中得到成长;也可以采用表演情趣化的评价,更具生活情景的课堂教学,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在合唱环节中更有自信大胆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评价氛围也比较和谐。
评价融入教学活动过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关注单元整体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仅评价学生知识能力技巧的获取,更注重于评价学生学科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表现和发展。基于活动目标,聚焦学习重难点,合理分布在各个学习环节中,在适当的学情中给予学生合适的反馈与指导,促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也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调整然后提升的过程。
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评价过程中,要精准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不去忽视从整体上的感受性评价,评价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而是去诊断鉴别教师在教授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增加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的满足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自我表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将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侧重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方面,让学生可以在音乐中释放,毕竟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用音乐去塑造健全的人格。
单元主题教学是师生一起探索的学习,科学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在目标导向下展开学习评价,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并最终达成目标,促进学生向自主学习、深度学习进行转变,为音乐核心素养的获得打开通道。
综上所述,整个单元整体教学的问题链的完整构架就是:确定活动目标→明确活动重难点→提炼活动“关键问题”→将“关键问题”分解为环节“关键设问”→围绕“关键设问”设计活动流程及学习要领→针对目标与重难点进行有效指导与反馈(评价融入)→最终促进学习达成目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单元教学,实质上就是根据单元的基本音乐要素和主要特征去设计并展开音乐教学,突出活动之间的顺序,强调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单元整体教学下,能够有效地整合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了解单元歌曲的内在规律,开发音乐情境,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速度、力度和时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迁徙关系,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乐曲的内在关系和文化内涵。此外,组织互动的肢体律动,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丰富他们的音乐节奏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提高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蒋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分析[J].漫画月刊,2021(35):22-23.
[2]许洪帅.谈谈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基于顺序性音乐教学13年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1(11):52-55.
[3]陈文英.单元整体教学:让深度学习在音乐课堂真正发生[J].阅读,2020(Z7):29-32.
[4]田雨.小学阶段顺序性音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8(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