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对于小学的音乐课程做出了新的规划与要求,从此也能看出小学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但是这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长期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灌输式的传授音乐知识等,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现在社会的小学生们兴趣缺失,因此教学目标也很难完成。本文正是基于此,本文就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效率为主线,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手段;主体;实践
一、目前小学音乐课堂遇到的瓶颈
(一)对小学音乐的不重视
目前我国还未将音乐放入考试的范围内,所以学生乃至教师们都未将音乐当成重要科目对待,正是因为这种不重视的思想,使得小学的音乐课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授课,也没有系统科学的教学课程,甚至很多学校还会出现主课剥夺音乐课的现象,久而久之音乐课在小学就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这对于小学生们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二)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通常是填鸭式的手段,即老师唱一句学生们跟着唱一句,完全没有任何教学设计,更谈不上趣味性,小学生们更没有兴趣,小学生们还处于天真烂漫的阶段,所以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也是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虽然课改一直在不断完善,但是还是有不少的学校音乐教师忽视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枯燥单一,有的是守着一架钢琴教学,有的甚至连钢琴也没有,只是反复哼唱,对于活泼的小学生来说,这种不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得他们很难真正的融入音乐当中,另外,也有不少小学生们反应,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非常的少,对现在的音乐教材也兴趣乏乏,根本不能贴合现在的生活,总之比较乏味。
(三)未以学生为主体
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不少的教师并未真正理解并实施,仍是以教师为主体,有的教师甚至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关注小学生们的内心情感,一言堂现象仍然存在,从上课到下课师生之间毫无交流,对于音乐来说,没有交流就像失去了灵魂,这对于培养小学生们的音乐能力也非常的不利。
二、加强小学音乐课堂活力的建议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互动
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他们习惯于服从和接受,习惯于听从教师的一切教学流程安排,长之以往就形成了一种被动式的关系。就算教师在音乐课上唱错一个音,学生们也鸦雀无语不敢指认,长此以往学生们不可能会对音乐产生任何兴趣。新课程改革表明学生学习方式地改变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要将学生们当做主体,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并加强双方交流,即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不是课堂上的单纯的你问我答形式,而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一种互动,鼓励并支持学生们大胆发言,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要让小学生们从心里摒除以往教学模式的权威感。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这也算小学生们接触比较早的歌曲,所以他们对这首歌的兴趣不太深,所以更不能被动教授,教师可以采取导入式的教学方法,如提问题引导他们学会感恩,从情感出发调动起他们的热情,让他们自然的想唱这首歌,这样充满情感的歌曲才是一部作品。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双方要相互作用,才能构建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是静止的说与听,而要成为共同参与的交互体,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所以音乐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真正的融入到小学生之中,增加课堂上的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艺术与机智引领好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学生也应敞开心扉与教师真诚交流,表达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此过程中双方建立深厚的感情。此外,也有小学生表示不太喜欢自己的音乐教师,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建立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身份尤其重要,因此教师们应该不断增强自身魅力,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他们对于音乐教学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课堂氛围
1.适当增添音乐设施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使得音乐始终被当成一门副科对待,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相应的教学资源也都非常有限,现在的音乐教育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唱唱歌听听歌那么简单,还需要音乐技能的培养,所以校方应该重视音乐课程,并当成一门主课对待,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提高对音乐设施的资金投入,在接受能力范围内,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从而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另外,校方也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规避出现因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而导致教学水平低下的现象发生,也能提升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等科技设备
纵观以往的音乐课堂,大部分就是教师播放音频然后讲述作品的音乐背景等等,这种方式会让小学生们误认为音乐课就是一节普通的音乐欣赏,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听着音乐进入睡眠状态,所以音乐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渠道调动起课堂的氛围,让音乐“动”起来,学生们才能更加的活跃,这也是音乐课存在的根本目的。现在的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更是渗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教育亦是如此,因此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们的兴趣,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从而更好的完善其教学方法,进而改变过去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和画面上的刺激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自然而然会加深,也更加利于使学生静下心沉浸在音乐氛围中,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当然,我们还是应该遵循新课标的指示,尽可能的将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成时间和精力的支配,从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并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些音乐实践以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释放自己的情感。
3.丰富课堂实践
实践是体验音乐的唯一方式。通过音乐实践,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获得运用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合作意识及创造能力等得到建设和发展。音乐实践活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音乐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性质决定的。
任何一堂音乐课,都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歌唱、演奏、舞蹈、聆听等都是作为音乐实践的基本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且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和交流情感,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例如在音乐学习时,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歌曲中出现的人物,在音乐聆听中,以小品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学生透过参与表演,拉近与音乐间的关系,增进对音乐的认识,丰富学习内容。课堂中还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教室,学习关于月亮的歌曲时,教师在课前可对教室进行一番“装扮”,创设情境,完全进入音乐的世界,让学生在被月亮包围的情境中学习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美感。每一堂课都能够带给学生无穷的音乐魅力,课堂实践形式的丰富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们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巍巍.音乐课堂新视野[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35.
2.冯巍巍.走进音乐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
3.冯巍巍.新课标视域下音乐课程实践性的思考[J].2014,(07):93-96.
4.王灿.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01
5.徐晓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J].音·教·畅·想,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