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新中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新中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莉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洁

    都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柯敏艳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小军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怡萱

    新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韵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文婷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宋健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宋新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园园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闻敏

    西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燕斐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俊峰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力维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颖

    鲸塘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壬玺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冠夏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初识画图》教学设计

作者:孙园园  日期: 2025-03-29  点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的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科”与“技”并重,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旨在培养跨学科综合性人才,在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模块都设置了相对应的跨学科主题。不难看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趋势。

       教育技术知名专家李凌云教授曾指出跨学科学习与多学科学习不同,不是为跨⽽跨,⽽是为了解决⼀个真实的问题,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知识整合,学生能够对主题有更好的全面理解,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决策能力,锻炼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在多次尝试实践之中存在实践者对跨学科学习的片面理解,将这种新学习模式成为了一种知识杂糅、学科大拼盘,并没有有效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的目标。因此笔者也做了一次简单的跨学科的尝试,选取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初识画图》一课,融入美术创作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能力,引导学⽣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的⾃我导航,尝试打造创意性信息科技课堂,探索跨学科学习的有效实践路径。





2

案例描述与分析




      《初识画图——丰富的表情》是《小学信息技术(3年级)》第9课的内容。本课是系统学习画图软件的初始课,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并使用画图软件,培养电脑绘画的兴趣。本课由美术课的内容过渡到信息科技课,再通过游戏激趣导入,学生能够通过之前所学知识迁移打开画图软件,在笔者带领下导入表情背景图并认识画图软件的窗口;在探索新软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工具以及尝试使用工具,联系美术课上工具的选择与区分,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依葫芦画瓢使用工具绘制简易表情;之后出示生活情境,学生体会不同情绪,进而完成进阶表情,并在此过程中解决常见的问题。整节课的设计将美术学科的知识、 方法和实践有机地融入,让学生对学习主题有更好的全⾯理解。



1. 联系美术,多变导入



       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从“生活中人们聊天经常会使用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导入,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当我提到“表情包”三个字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游戏,之后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表情包素材,让学生玩一玩“表情模仿秀”,意欲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但后面衔接课堂时发现最后想要让学生去自主创作绘制表情包,他们往往会没有头绪,几乎都呈现的是我课例提供的表情包素材,没有新意可言,没有发挥学生的创新技能。于是我对于整节课的设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转变思路,做到首尾呼应:在玩“表情模仿秀”游戏之前,联系之前学生美术课的内容《表情》,将主题由“绘制表情包”转换为“绘制丰富的表情”,既给了他们多样的参考,并且考虑到学生在美术课上画表情的时候也会涉及到绘制表情的顺序、手法和工具选择等内容,能够将知识整合并且顺着迁移至信息课堂,无疑是给我减去了许多麻烦。


部分美术课作品




2. 尝试绘制,艺技融合



    (1)与美术作品不同的是,今天要绘制的表情需要使用电脑操作,学生通过回忆“记事本”打开方式,迁移到新软件“画图”,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打开软件。不免有学生打开软件后开始“动手动脚”,这时我提问学生:在美术课是拿到主题就开始画吗?学生回答:先观察。“信息课上也不例外”我答到。美术课:先观察,再动笔——信息课:先观察,再操作。

      出示两幅相似的表情,让学生找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说说在美术课上可能会用什么工具,方便之后进行模仿绘制。

      预设①:有相同的黄色圆背景,可能会用到圆规、水彩笔;

      预设②:表情不同,会用到铅笔、马克笔等等。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让学生自主探索“画图”软件的窗口,并给出提示:鼠标落在工具上超过1秒就会提示你这个工具的名字,让学生尝试去动手画一画。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是先带着学生认识了各个简单的工具,简要分析每个工具的用途,之后学生再去使用合适工具画表情,得出来的效果是学生过于依赖我所教的“铅笔”“橡皮”工具,对于一些我一嘴带过的“图形”“刷子”等工具几乎没有尝试,好像我将他们的思维“圈”了起来,他们被无意识地禁锢了。确实这样的课堂能够很顺利的上下去,一切按部就班朝着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整节课学生的思维没有调动起来,违背了上课的初衷:让每个孩子的眼神发光,让每个孩子在学中做、学中创。后来则是让学生观察了之后带着兴趣和问题去自主探索工具,提供了一些学习新工具的脚手架,学生尝试自主选择一个范例,绘制简易表情。

    (2)学生在绘画的时候我一直在旁观察,他们会天马行空地使用各种工具,遇到问题的时候抓耳挠腮,大多数会自己先去尝试解决,解决不了开始“骚扰”旁边的小伙伴,甚至有些学生急得涨红了脸,举手向我求救……我在课上暗中记下了几个“典型”,呈现他们的作品。让学生自己上来讲讲绘制这个表情使用了哪些工具,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1:我使用了“刷子”工具,因为“铅笔”太细了。

      生2:我画的时候画错了,使用“橡皮”工具可以擦掉画错的部分,但是我一不小心把表情的边线擦掉了,怎么办?

      生3:我还没来得及画完,因为我还想在这个表情的基础上画一个搞笑的眉毛。

       ……


学生部分问题作品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堂上人声鼎沸,有的想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想说出自己的疑惑,有的想帮别人解答。我亦步亦趋,慢慢引导。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是有学生自主探索得到,我不过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自己找到了如何将笔触变粗、橡皮变大的方法,我借助美术老师的画画工具,帮助学生区分各种“刷子”的类型,在多次尝试与同伴互助下,学生找到了“撤销”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我发现其实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没有限制地去尝试新工具,出现各式各样问题后有着一颗求解的心,这种迫切想要解决问题的心情与我出示问题,他们去解决这样心境相比,学习效率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使用过工具学生才更有话语权,对工具的掌握更加透彻。通过展示学生生成的共性问题,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才能积极主动探究方法。




3. 画图传情,多元评价



      人的情绪是多变的,不可能只有单单的“开心”“伤心”,往往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是错综复杂的。我链接生活中的场景,学生试着用表情去表达该场景下的心情。学生展现表情的时候,我时刻引导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嘴巴微微抿着”“嘴巴张得大大的”“眉毛扬起来了”“眼睛瞪得大大的”……为他们创作新表情埋下种子。画完后我展示多幅作品,让其他学生先来猜一猜这幅表情想要表达什么情绪,之后从各个角度来评价这幅作品:

      生1:这个表情画得很好,它的颜色搭配的很好,脸是红的发黑,很明显看得出是很“愤怒”的表情。

     生2:这个表情的两只眼睛很对称,一齐向下,很美观;但是牙齿的线条不平整,可以用“直线”工具改进。

      生3:这个表情五官比例很好,蔡老师(美术老师)说如果一幅画比例失调,那么就缺少了欣赏性。

      生4:这个表情还添加了胡子,很新鲜,很有意思。

       ……

       从学生的评价之中我发现他们将美术课的评价方法运用自如,从表情的整体颜色搭配到小细节的处理到对称美学再到创新点设计,孩子们滔滔不绝,整个课堂好像就是在这一刻被赋予了生机与意义。艺术美学永不过时,这一环节融入小学美术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打造具有创意的信息科技课堂。之后通过对比美术作品的保存方式利与弊,引导学生将作品进行保存,培养学生“善始善终”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信息素养。最后通过电子学习单回顾总结课堂并提供多幅精美的电脑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可以切实应用到生活之中,电脑绘画也可以传达美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