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新中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新中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莉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洁

    都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柯敏艳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小军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怡萱

    新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韵冬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文婷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宋健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宋新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孙园园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闻敏

    西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燕斐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俊峰

    范道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力维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颖

    鲸塘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壬玺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冠夏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初识画图》教学反思

作者:孙园园  日期: 2025-03-29  点击:

1.创设真实情境,发散学科思维




       真实的情境是聚焦问题和使得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价值的前提,围绕真实的情境,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目标,发掘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提升学生素养表现、评价的策略。李克东等学者认为,由于跨学科的发生是为了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生成,所以跨学科的学习也应被置于相似的语境中,即以问题解决为线索,将可能应用到的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制度、实践进行整合关联,突破学科的局限,以问题为核心重建知识、方法、制度与实践的图景。在本案例之中,笔者一开始还没有想到与“美术”学科融合,只是联系生活实际导入,由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延伸到人们交流时经常会使用表情包来调节气氛、表达当时心情,引出“表情包”这个主题核心词,试图引起学生共鸣。学生一下子就热情高涨了起来,但他们所想到的表情包与我所想提供的表情包是有些出入的,甚至我观察到部分学生沉浸在网络搞怪表情包的世界里,难以收回课堂。针对问题我取得了同办公室美术老师的建议,联系美术课的《表情》一课作出了新的导入,取得的效果就是同样是真实情境,改进后明显发现这个导入将学习范围进行了缩小,学生一下子就能真切理解学习主题——借鉴美术课《表情》新学习软件去绘制电脑版“表情”。在之后的进阶任务“绘制创新表情”时笔者也出示了多种生活情境,学生一下子就能代入情境之中,并且惟妙惟肖地使用表情表达情境,这对于他们的创作起到了正面的影响,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大大增加。整节课以真实情境做依托,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和美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和主题之间的联系进⾏有意义的理解;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跨学科培育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2.探索有效融合,打破学科壁垒




      信息科技虽然从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剥离出去,但是其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征依然保持不变。新课标指出要关注信息科技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场景,强化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支持跨学科学习和其他学科的融合,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信息科技问题。在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时,教师要遵循跨界融合原则,在保证信息科技学科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善于打破学科边界,培养学生跨界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单科思维定势,主动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信息科技学习之中。而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意味着将其他学科知识和信息科技知识进行简单叠加,不是“1+1”的过程,而要将其他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知识进行无缝对接,各个学科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能够跳出本学科看待学习内容,从学科本位到知识融合,研究跨学科整合关系并找到交集,为跨学科学习提供基点,在引入教学时做到浑然一体、自然无痕。本案例之中一开始联系美术课之前所学内容自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两节课在主题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共同点,之后学生在绘制表情时选取工具以及绘画的顺序方面充分体现了美术与信息科技融合的理念,笔者将美术知识和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任务设计之中,并且在此过程中笔者不断设疑、展现问题,例如学生第一次自主尝试工具绘制简易表情时发生了“画错了”的情况,联系到美术绘画之中第一时间会去寻找“橡皮”,所以顺势引出新工具——橡皮擦;绘制嘴巴眉毛等五官时,发现铅笔笔触太细,在美术课中会去找一找“马克笔”等其他工具亦或是找一根更粗一些的铅笔,而这里对应着“画图”软件中“刷子”工具以及“调整笔触大小”工具。而这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几乎课前就做好了预设,从信息科技学科本身和所跨学科两个方面进行了支架设计,给出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所需的学科与跨学科的建议路径与工具。有了这样一些真实问境,恰恰提供了一个开展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和实践教学的理想场域。在案例中最后一个作品展示环节,学生对于作品的多方位评价(色调、比例、创新等方面)以及自主分析电脑绘画与手工绘画之间的差异、利弊等体现了学科融合价值,实现了学科间双向互动,切实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提升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发展鉴赏和审美能力,打造具有创新能⼒、学科融合素养的⼈。

3.跟进学习过程,注重素养评价




       新课标强调,开展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应当坚持以素养培养为导向,关注素养评价。素养评价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评价,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运用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学习中,教师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去评价,一是课堂表现性评价,二是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性评价。

      在本案例之中,笔者多次呈现表现性任务,例如在“感知情绪”任务环节中,笔者先是提供了有意义的任务情境,这些情境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中,符合学生的兴趣、兴趣和经历,学生通过模仿感知情境中的情绪,并且通过分析更好的描述表情结构,理解如何通过画笔传神地表达情绪,为他们之后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翅膀。例如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时,笔者先是让学生猜一猜这幅作品想表达什么情绪,是如何猜中的?如果没有猜对,说说为什么难猜的原因,之后再去评价作品。在这个表现性任务的活动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完成该任务需要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笔者通过学生的各种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以表现性任务为抓手来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操作方法,以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协作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能力。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终结性评价要避免形式单一,可以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在本案例之中,笔者在每个环节都设计了评价,无论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课堂中所呈现的情景或现象进行解释、描述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种种表现,笔者几乎都进行了有效评价,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有时会采取了简短性口头评价,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有时采取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等多种方式混合评价,营造课堂上头脑风暴的氛围;有时会将评价以板书的方式进行强调,全方位跟进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及时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将基于素养核心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有机融合,聚焦学生素养表现,助力学生成长为创新型综合性人才,实现真正跨学科学习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