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动画与绘本:通过《AI小博士的奇幻旅程》等动画片,用拟人化的角色解释“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概念。比如,让AI扮演“小侦探”,通过照片识别动物;或者设计“魔法话筒”,用语音控制虚拟角色行动。
生活中的AI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AI应用,如智能音箱、人脸识别门禁、推荐算法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对于小学生来说,编程可能是一个门槛,但现在的AI工具已经非常“接地气”,甚至不需要写一行代码就能完成AI项目。
图像分类项目
工具:Google Teachable Machine
步骤:
收集数据:拍摄不同水果的图片(如苹果、香蕉)。
训练模型:上传图片,标记类别,生成分类模型。
测试应用:用摄像头实时识别水果并展示结果。
语音交互项目
工具:Scratch + 百度AI语音识别接口
步骤:
用Scratch设计一个“智能宠物”,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它跳舞或答题。
接入语音识别API,实现“说出口令→宠物响应”的互动。
另外,给大家推荐几个学习平台:(前两个需要科学上网)
Scratch(图形化编程):https://scratch.mit.edu/
Teachable Machine(AI模型训练):https://teachablemachine.withgoogle.com/
Code.org(编程启蒙):https://code.org/
百度AI Studio(AI学习与实践):https://aistudio.baidu.com/
简单AI项目实践
例如:
用Teachable Machine训练一个垃圾分类模型。
用Scratch设计一个AI问答机器人。
用语音识别技术制作一个智能家居控制原型。
跨学科融合
将AI与科学、艺术等学科结合,例如用AI生成绘画作品、分析气象数据等。
我们拥有了学习的过程,最终还是要通过一些成果来激励自己,24年12月,教育部已经发文件,将要在全国建设科技实验校试验区,并且已经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100所人工智能教育标杆院校,将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放在教育部白名单竞赛的首位,并且参加比赛,将会获得极具诱惑力的文化课降分保送政策,最高打五折,六折,并且原本孩子在一个教育资源分配不那么有优势的地段,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到心仪的学校,实现升学的多元规划路径,不摇号也不划片,这样的方式可见国家对科技人才培养的注重,教育部发文将在2030年前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并且这样的方式走国际路线升学也同样适用。
目前,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今年第一年举办,写一篇作文就可以参赛,小学500字,初中1000字,高中3000字左右,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学习完成之后要有把学习成果向外输出的能力。我们从选题到论文撰写到参赛都会给孩子们全流程的服务,我也公布出来大家可以参考的论文撰写案例:
智能课桌小助手
问题:上课时找不到文具、忘记作业。
AI方案:用摄像头识别课桌上的物品,语音提醒“作业本未放入书包”。
工具:Teachable Machine(物品识别)+ Scratch(语音提醒)。
校园植物AI导览员
问题:同学不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AI方案:拍照识别植物种类,播放语音讲解。
工具:手机APP“形色”(快速生成植物数据库)+ Teachable Machine训练模型。
结构模板(以《AI智能课桌小助手》为例):
① 引言:我的灵感从哪里来?
② 我是怎么做的?
③ 结果与未来
图文技巧:
用“流程图”代替文字:绘制“拍照→训练→提醒”的漫画式步骤图。
插入“失败案例”:展示模型识别错误的照片,说明“AI也会犯迷糊”。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老师/家长,三者应当是合理分工的状态,
孩子:主导创意和操作(如拍照、拖拽模块)
家长/老师:辅助技术衔接(如API调用、设备调试)
不追求技术复杂度:用现有工具“搭积木”,而非从零编程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即使模型准确率只有60%,也要鼓励孩子分析原因
结语;小学生学习AI的关键在于将抽象技术具象化、成果可视化。通过“发现问题→用AI解决问题→记录过程”的闭环,即使没有编程基础,也能完成符合参赛要求的创新项目。最终目标不是培养“技术专家”,而是让孩子感受到:AI不是魔法,而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的超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