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自测卷
一、单选题(2*15)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 )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A.提升智育 B.立德树人 C.德育优先 D.劳动教育
2.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 ),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A.国家安全观 B.城市安全观 C.个人安全观 D.家庭安全观
3.坚持( )与( )相结合,加强学习结果的评估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A.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B.上机操作 纸笔测验
C.纸笔测试 创作作品 D.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
4.在学习汉字时,教师帮助学生使用获得( )字的读音,使用学习类应用软件自主练习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并得到即时检测反馈。
A.微信 B.形色 C.“拍照识图" D.抖音
5.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 )是过程与控制中的重要手段。
A.反馈 B.输入 C.输出 D.计算
6.( )是继互联网之后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发展与普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A.物联网 B.无线网 C.局域网 D.AIoT
7.人工智能依赖的三大技术基础是数据、算法和( )。
A.程序 B.网络 C.算力 D.高性能芯片
8.现实生活中判断某个人能否守时,通常是回忆此人以往的守时情况,并作出大致推断。这种利用经验来估算的方法,被称为( )
A.推断法 B.经验法 C.建模法 D.大数据法
9.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营造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 价,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评价结果的判断和解释过程。这体现了评价主体的( )
A.真实性 B.多样性 C.全面性 D.多元化
10.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与( )评价。
A.过程 B.综合 C.期末 D.阶段
11.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有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迭代更新和( )。
A.激发创新力 B.倡导共建共享 C.注重多种多样 D.体现时代特征
12.学校教研组要带动信息科技教师树立( )意识,围绕课程标准要求组织系统、有效的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在课程实施进程中建立常态化学习制度。
A.终身学习 B.学科进修 C.跨学科学习 D.集体教研
13.课程修订原则有坚持目标导向、( )和坚持创新导向。
A.坚持可操作导向 B.坚持问题导向
C.坚持育人导向 D.坚持减负导向
14.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自主可控意识 B.自主创新力 C.原创精神 D.数字素养与技能
15.义务教育科技课程以学生( )为起点,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系统设计学习活动。
A.学习能力 B.学习基础
C.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D.个性化发展
二、多选题(2*10)
1.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 过程中涉及的( )等思维活动。
A.抽象
B.分解
C.算法设计
D.建模、算法设计
2.在参加校园、社区活动时,学生可以使用( )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并分享到数字展示平台。
A.拍照
B.录音
C.录像
D.语音输入
3.在开展线上学习时,学生能够( )
A.运用文字或图示描述问题与任务
B.在线分派任务、交流观点、协作编辑、发布成果
C.体验在线进行信息搜索、信息整合、信息加工的过程
D.体验线上线下学习的不同方式,初步总结自己在线学习经验,并能与同 伴分享在线学习体会
4.下面应用属于物联网应用的是( )
A.智能手表 B.智能班牌 C.siri语音助手 D.智能家居
5.依据信息科技课程的教研目标、教研内容、教师实际教学需要等关键问题,灵活选用( )等方式组织多样化的系列主题教研活动。
A.专题讲座 B.工作坊 C.微博 D.专业文献研读
6.义务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强化信息科技学习的认知基础,注重( )学习。
A.基本概念 B.基本原理 C.基本操作 D.基本素养
7.过程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B.促进学生的学习
C.改进教师教学和优化教学环境
D.修正教学手段
8.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着力增强学生数字化( )。
A.适应力 B.创新力 C.胜任力 D.创造力
9.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 ),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A.培养什么人
B.怎样培养人
C.为谁培养人
D.在哪里培养
10.信息科技课程要突出用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设( )的学习情境。
A.轻松 B.自主 C.合作 D.探究
三、填空题(1*10)
1.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 、 和 四个方面。
2.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 的知识体系,围绕数据、 、网络、信息处理、 、
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 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算法的 、 和 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能分析简单算法的执行过程与结果。
四、判断题(2*5)
1.学生在浏览他人数字作品时,能主动、真诚、友善地发表评论, 用恰当的数字化方式加以表达,如“点赞”等。 ( )
2.学生知道数字设备中的文件有些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以及格式类型进行自动分类,但这些自动分类的方式不能满足所有需求。 ( )
3.对于“一笔画”、“最短路径”、“个性化推荐”等算法,学生在讨论算法思想的基础上,要求会编写出完整程序,设置和调整参数、观察讨论,最后执行。 ( )
4.坚持基本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综合运用纸笔测试、上机实践、作品创作等方法,全面考査学生学习状况。坚持以教师评价为最终标准。 ( )
5.强化信息科技学习的认知基础,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 探索“场景分析一原理认知一应用迁移”的教学,从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探究现象的机理,学习、理解相应科学原理,尝试用所掌握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或解决相关问题。 ( )
五、简答题(6*5)
1.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特性有哪些?
2.信息科技课程的宗旨是什么?
3.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4.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学习方式的创新?
5.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会有哪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