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曾 娴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曾娴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陶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江峰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姜晨阳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隽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岑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冰艳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浩

    城中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煊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邢依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诗楠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珍珍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诚倩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嘉彧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鹏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圣达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左明远

    新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

作者:姜晨阳  日期: 2025-04-13  点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
姜晨阳 (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江苏宜兴 214222)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也逐渐深入,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发展意义重大,但 现如今,许多小学生缺乏运动意识,不能有意识地参与运动,培养小学生运动意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难点。 该文以运动意识的培养为中心,结合小学生的运动情况,阐述运动意识的概念及其意义,从运动兴趣不高、运 动情感缺乏、课程评价不足、教师水平有限4个方面分析了运动意识不高的现状,重点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 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优化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方面探讨其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体育教学 小学生 运动意识

Cul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ports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JIANG Chenyang (Dingsh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ixing, Jiangsu Province, 21422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as gradually deepened. Spor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Nowadays, many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ack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cannot consciously participate in sports.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ports consciousness is the difficulty of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enter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orts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w sports consciousness from four aspects: low interest in sports, lack of sports emotion, insufficient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limited teacher level. The status quo of low awareness focuses o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 actively cultivating students' sports emotions,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Physical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ports consciousness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新课改”,其以“一切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中心,以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为重要内容,构建符合素质基础教育体 系,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在新 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体育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更为重视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有意识地重 视体育、重视运动,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体育运动,终身坚持锻炼[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运动意识是当前体育教学关注的焦点,为此笔者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培养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基本内涵
1.1运动意识的概念
体育运动意识即体育锻炼意识,指有意识地去运动,是人们对体育总体情况的认识、立场和心理反应的统称。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对于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个体头脑中反映出来,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自觉进行运动。具体说来,运动意识包含三大内容,即个体 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情感、对体育行为的调节等。一般来说,运动意识影响个体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良好的运动意识使得个体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较高,运动 效果也较好,能积极调动个体的运动行为。运动员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是心理素质、心理技能的较量,需要具有 较好的运动意识,才能用意识引导行为开展运动[2] 。
1.2培养小学生运动意识的意义
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使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小学生运动意识,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运动意识形成在小学生的主观意愿之上,自主 产生体育运动的自觉性,才能促进行为自觉的产生,让 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体育运动项目之中,这一积极 的态度和情感,对调动小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十分有益。 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3] 。意识引导行为,小学生产生运动意识之后,在实际体育运 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运动意识融入运动活动,提高运 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小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形成大有裨益,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小学生运动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小学生运动意识的现状
2.1 运动兴趣不高
小学生体育运动活动长期以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小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缺乏积极性,表现为运动兴趣不高,很多小学生是迫于课程的安排,不得不参加体育活动,在规定的体育课上完成运动,课外时间的运动较少,整体上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尚未形成运动意识。
2.2 运动情感缺乏
从运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获得运动情感,小学生运动意识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运动的情 感体验,在体育运动中多以机械化地模仿和练习为主, 没有建立起自身与运动的情感联系,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如轻松、自由、愉悦等运动带来的积极情绪尚未获 得,致使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懒惰、意志力不坚定的问题。
2.3 课程评价不足
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于自身的体育运动行为, 往往需要在体育教师的评价和认定中不断提高,现阶段教师对学生体育课程的评价单一、没有科学的评价方式,不能较好地运用评价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形成运动意识,致使小学生在运动之后不能较好地开展运动反思,难以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2.4 教师整体水平不平衡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方法,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尚未及时在教 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对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尚未引起重视,体育教师自身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成效,导致小学生的运动意识难以形成。此外,体育教师中有非专业教师担任体育教师的情况,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体育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 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水平[4] 。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策略
3.1 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建立在参与运动的兴趣之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快形成运动意识。 激发小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关键点,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在体育运 动中具有优良的运动意识,改善不良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进而增强自身的体育核心素养。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学 校要重视对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加大对体育运动重要性的宣传,在宣传形式上可以 用多样化的方式,如校内健身中心、体育文化节、趣味 运动赛等。校园运动会的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加大对体育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便于体育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运动意识[5] 。对体育教师而言,体育教师作为小学生体育运 动的主导者,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小学生 的运动意识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将运动意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晨跑后增加踢毽子、跳大绳、丢沙包等运动项目,在增进友谊的同时充分伸展身体。还可以在体育课上采取短跑比赛、动力火车、螃蟹背西瓜等趣味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对 体育运动的兴趣。此外,运动意识的形成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加强对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增加小学生的户外运动时间,还可以以身作则,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小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尽快形成运动意识。
3.2 积极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
小学生的运动情感也是运动意识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小学生运动意识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小学生的运动情感,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的运动态度,带着积极的 情绪投入到运动之中,这一运动情感的产生,可以让小 学生更加了解运动的特点和意义,从而积极调动自身 行为形成运动意识。体育教师可以从培养小学生运动 情感的切入点出发,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发现其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和期待,再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 内容,设计出最符合小学生期待的体育课程,尽可能调 动小学生的运动情感。另外,体育教师在体育运动和 体育课中,要加强和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学生成为挚友,让中学生从内心真正地接受体育课程,并积极自主地参与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 体育运动意识[6] 。
3.3 优化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方面,小学体育教师 应从课程评价入手,结合小学生实际运动的情况,及时 给予评价,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运动反思,增强小学 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好地优化自身的运 动行为,久而久之,在运动反思的过程中,小学生自身的 运动意识也会逐渐形成。在具体做法上,体育教师在体 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上,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多方 面了解学生的运动情况,学生的训练结果、课堂表现和 小组合作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体育运动造成影响,应 综合考查学生的多种运动因素,不以固定的体育内容考 核分数作为评价中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标准。如采取“跳绳接力”的游戏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之间进 行比赛,赛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互评,体育教师应善于观察不同学生的运动情况,了解学生的跳绳情况,结合日常跳绳训练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评价,评价时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技巧,表扬和激励全体学生[7] 。
3.4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体育教师的引导,新课程形势下,体育教学有了新的变化,提高体育教师的 专业水平势在必行。首先,可以引进毕业生,通过教师 发展中心对教师进行专职业的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体育专业教师,包括国家级运动员,改善现有师资的不够专业性。再次,可以通过出国学习、开会交流等方式拓展教师的视 野与思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适合小学生 运动意识发展的体育课程[8] 。
4 结语
良好的运动意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这也是健康学习的重要保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地加强小学生的 运动兴趣、运动情感激发和运动评价,才能逐步建立起 小学生的运动意识。同时,小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对体育教师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体育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新的体育形式,促进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使之成为终身体育理念,从而提高运动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卓为 .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20.
[2] 夏萍.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 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7(29):116.
[3] 彭志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J].新课程 研究,2020(22):130-131.
[4] 孙喜和.由“动作”到“动”的认识提升[J].中国学校体 育,2019(2):74-75.
[5] 翟孟杰.动作与“动”起来的关系及运用思考[J].中国 学校体育,2019(5):60-61.
[6] 陈仁骥.我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发展现状研 究[J].拳击与格斗,2018(12):85.
[7] 段炼.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 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0.
[8] 郭可雷“. 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理论 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 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