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曾 娴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曾娴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陶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江峰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姜晨阳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隽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岑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冰艳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浩

    城中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煊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邢依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诗楠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珍珍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诚倩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嘉彧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鹏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圣达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左明远

    新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施路径探究

作者:潘浩  日期: 2025-03-28  点击:

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施路径探究

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    潘浩

课程思政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少年儿童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育课程思政”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和价值导向,通过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之与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充分匹配、深度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掌握运动与健康技术技能的同时,触类旁通明确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乃至个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底线。简言之,体育课程思政就是以思政教育的相关理念,对体育课程进行开发和实施,并在此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整全”人格。

一、目前体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育体”与“筑魂”的背向。体育课程理想的实施状态,是“育体”“铸魂”的勠力同心要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练就不畏困难、勤于锻炼、勇于探索、突破自我的体育精神,将体育课程打造成有血有肉有魂的新型育人阵地,使体育课程实施质量符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指向和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处理“育体”的课程内容时,往往忽视了“筑魂”的目标,甚至使两者背向而行,极大削弱了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2.“践德”与“致学”的割裂。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中跨学段最长、教学内容最丰富、教育指向最明确的课程之一,这一特征也充分凸显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纵深和周期,为学生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换提供了优质的实践环境。但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课程资源中的道德要素,无法在课程中渗透和建构思政教育体系,“德”与“学”长期处于割裂状态,无法形成互通和融合。

二、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价值

“体育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基本目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与意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讨:

1.体育课程思政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有力抓手

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挖掘思政元素,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构典型学习方式的转型来提高体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从而优化学科课程体系。首先,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团队合作精神、健康意识和道德观念等目标渗透进学科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体育项目和活动,讲解体育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中的思政要素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思政相关的问题第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参与体育竞赛、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运动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2.体育课程思政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体育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方式能够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关键的推动作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使学生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运动的乐趣,培养积极的精神状态;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健全人格,培育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还可以锤炼学生的意志,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体育课程的很多活动是集体协作的过程,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这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体育课程思政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深化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规则意识、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拼搏精神不仅是中国体育精神的体现,也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旨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适切而深度的融合,既能强壮筋骨皮,又能提振精气神体育教育是规则在先,运动在后规程在前,竞赛在后。可以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渗透规则意识与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找准自身定位的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养成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

三、小学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

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版)》中的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挖掘,可以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归纳为规则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竞争精神、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等五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一般包括球类、田径类和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这三大类内容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最佳载体。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以这些课程内容为依托,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实施“运动与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

1.依托球类运动,培养规则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球类运动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版)》所列出的学习内容中的六个专项运动技能系列之一,也是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最受小学生们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其中篮球的教学内容,包括篮球的运球(原地与行进间、高低与快慢)、传接球(双手胸前、击地、体侧等)、投篮(双手胸前、单手肩上)等基本技术。教师在进行篮球技术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进行规则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挖掘。比如,在发边线球或底线球教学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讲解发边线球或底线球的规则要求:在界外发边线球的队员需在裁判员给球鸣哨后 5 秒钟内将球发出去,在裁判没有将球交给发球队员时,场上队员不许动;发球队员发球时不能踩线;发球 5 秒违例时,球权转换等。在进行传接球技术(双手胸前、击地、体侧等)教学时,采用分组教学法,首先给学生讲解篮球传接球基本技术的重难点,其次跟学生强调在练习时要注意传接球动作的正确性,要重视同学之间的协作配合,传得正确、接得舒服。在进行投篮(双手胸前、单手肩上)技术教学时,教师要将投篮技术动作的重难点告诉学生,并在练习过程中分小组让学生互相监督对方的投篮姿势与手型是否正确,刻意地锻炼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精神。总之,结合篮球这一运动项目进行的课程思政,既能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借助田径类运动,培养竞争意识和坚韧意志

田径类运动是指由走、跑、跳、投掷等运动,和包括上述几个运动项目在内的全部运动的统称。其特点是以个人为主独立完成速度、高度或远度等的挑战与较量。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的田径类运动项目可分为跑、跳、投掷三类,这些运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位移速度的发展,还可以对学生的反应能力、注意力进行训练和提升,同时在培养学生勇于进取、坚忍不拔、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所以,教师在进行田径类运动教学时,可以基于教学内容及训练过程,充分进行竞争意识、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的挖掘。

比如,在进行短跑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刘翔和苏炳添为国争光的事迹。刘翔是我国田径运动项目的标志性人物,他在 2007 年的田径世锦赛男子 110 米跨栏比赛中以 12.95 秒的成绩获得金牌,也是我国近代奥运史上第一个获得男子径赛项目奥运冠军的人。苏炳添是大家熟悉的“亚洲飞人”,在 2020 年奥运会上,他在半决赛中以 9.83 秒的成绩晋级决赛并且打破亚洲纪录,成为第一位站上奥运会决赛跑道的中国人。再如,在短跑训练时,可以让 2 3 人为一组训练,互相鼓励与竞争,激发学生的训练激情与斗志。通过对知名田径运动员的事迹介绍与分组对抗性教学训练,让学生体会田径运动项目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学习热情得到提高。

3.开发传统体育类运动,培养中华文化自信和认同

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起源于生产劳动、典礼祭祀、军事战争、娱乐健身等,是一历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的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武术类运动项目如形意拳、长拳、太极拳、中国式摔跤、八卦掌、射箭等;另一类是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如舞狮、舞龙、旱船、荡秋千、赛龙舟、跳竹竿、踢毽子等。中华传统体育运动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思政元素的挖掘。例如,在进行武术教学时,可以采用榜样激励法,武术历史故事,讲解武术民族英雄的爱国行为和精神比如精忠报国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七战匈奴卫青等,通过介绍他们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向英雄学习,激起他们的爱国之情,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武术中的礼仪性动作,有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等,在上课时强调其含义并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体会,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自信与认同。

总之,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能较好的解决“育体”与“筑魂”背向、“践德”与“致学”割裂的问题,处理好道德素养生成与体育知识技能修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且使其内化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行为,达成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