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史瑞娣探究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史瑞娣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雨涵

    丰义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闵朝花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可馨

    高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浦苏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亚好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庆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阅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娟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谢云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缓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颜大慧

    潘汉年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军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雷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云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佳敏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14.《露和霜》

作者:史阅  日期: 2025-03-31  点击:

14.《露和霜》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14.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

《露和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2。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

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学情分析】

生活经验以及科普知识的阅读,让孩子有了前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成霜原因分析。南方很难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到结霜现象,学生对结霜没有足够的感性认知。北方的学生,有丰富的体验,比较完成成霜概念的建构。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四节课《水遇冷以后》,研究过“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和“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对于水的三态变化,有了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在“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这个实验当中,学生经历了“加盐”降温制冰,学生有了经验,这堂课就能联想到“加盐”。假如学生没做过这个实验,可能全班没有一个人讲的出来。所以,四年级的时候,“水结冰”实验,是必须做的。

【教学目标】

1.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充满好奇,能根据已知经验或知识进行猜,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4.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知道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做造霜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易拉罐、泡沫胶、湿毛巾、数显温度计、冰块、冷水、冰块铲、泡沫箱、盐、塑料杯、勺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新闻导入

1.谈话:人们的生活与天气息息相关。比如咱们六一早上一直下大雨,不得不推迟到周四;而周四下午放晴,又很热,实在是一个难忘的六一啊!我们来看一段新闻,注意获取信息。

2.观看视频。

3.提问:视频里讲到了哪几种天气现象?

4.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露和霜”(板书:露和霜)。

[设计意图:联系身边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由新闻引出研究课题。]

二、比较不同,猜测成因

1.谈话:你在生活中见过露或者霜吗?在哪儿见过?
生:见过露,早晨在草地上。

生:见过霜
师:在哪里看见的?
生:老家
师:老家在哪里?
生:陕西、河南……
师:你们在厦门见过霜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在厦门没见过?
生:温度不够低。

师副板书“温度”

2.谈话:我给大家带来了露跟霜的视频,请观看视频《晨露》《菜结霜》。

3.谈话:研究事物,我们经常采用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一般从“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现在请小组讨论:露和霜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讨论2分钟)(教师巡视,老师一到身边,学生就闭口不谈,问他们,就说讨论完了。所以,要求每个地方至少将讲三点。而且老师一到身边,就喜欢跟老师聊,问老师“是不是……”很多学生这时候反而丢下同伴,跟老师交流。学生的向师性太强了。缺少自己判断的自信心,或者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太侧重教师主导,学生就太依赖老师,喜欢老师来判断“对不对”。)

4.交流汇报

生:相同点:都是由水蒸气在夜晚遇冷形成、一般都附着在地表的花草树木上……

生:不同点:露是液态,小水珠,可以流动;霜是固态,冰晶,不可流动……

师:有颜色没有?
生:有
师:分别是什么颜色?
生:露是无色,冰晶是白色。(点出冰晶为白色,为后面观察记录做准备)

(聚焦到温度的不同)

5.提问:刚才同学们讲了,露和霜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形成,什么原因造成有时会变成露,有时会变成霜?

生:遇冷程度不同。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分析,他抓住了关键点。那么“遇冷程度”指的是什么?
生:温度。
师:造露需要达到温度多少?造霜,需要达到温度多少?

生:露十几摄氏度就可以,霜要0摄氏度以下。
师:为什么霜要0摄氏度以下?
生:因为水结冰的温度是0摄氏度。

师:那么反过来,露应该需要什么样的温度?
生:0摄氏度以上。

6.师小结:所以我们的猜测是,水蒸气遇冷0摄氏度以下,会产生霜;0摄氏度以上,会产生露。(师生互动环节,根据学生现场反应,灵活调整教师的引导。有的孩子会说露的形成 温度是0-10℃,表扬孩子大胆猜测,问孩子们想不想一起来做实验,探究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有结构的教学环节,一步步唤醒学生对露与霜的科学认知,厘清水蒸气遇冷成露和成霜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认知建构与思维活动层次。]

三、创造条件,人造露霜

1.谈话:想不想把露和霜请到我们教室来配合我们做研究?

生:想!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把露和霜请进教室来!现在我给你们提供两个易拉罐瓶子,瓶子模拟的是地表的花草,你们想办法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露或者霜,依附在瓶子上。强调:两个瓶子,一个造露,一个造霜。

2.提问:造露还需要什么物品,这个物品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操作)?造霜还需要什么物品,这个物品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操作)?(PPT出现这三个问题)小组讨论2分钟。

3.学生讨论2分钟,全班交流。

生:冰箱、空调、水、冰块等,用来创造冷的环境……

师:我们在教室里做分组实验,用什么最好?
生:加冰。

师: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这些物品,有可能造露,但是能造霜吗?造霜需要什么条件?

生:温度达到0摄氏度以下。

师:在教室里,我们不用冰箱,怎么创造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
生:加盐。(四下《水遇冷以后》,有做过水结冰的分组实验,学生就能讲出“加盐”。讲不出来就举例以撒盐化雪,启发学生用盐可以让冰融化,进一步降温到0摄氏度以下。)

4.观看实验视频。(播放实验操作步骤微课)

①在冰块中加盐,降低盐水冰点,制造零下低温;

②在杯下垫湿毛巾,可以增加杯子四周的水汽含量。

师:看完视频,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垫湿毛巾?
师:为了增加杯子周围的水汽。(磨了4个班,有一个班的孩子主动举手讲出这点。还不是老师解释的。)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与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1.学生分组实验8分钟,教师巡视;小组记录成露、成霜温度,并贴在黑板数据表上。

2.数据都贴上来了,教师请学生把冰块跟盐倒出,观察发生什么现象,回答这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说明霜也是水的一种形态。]

3.实验结束,全班交流,分析数据。

1)学生汇报

①谈话:你们刚才做了造露造霜实验,是否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②学生根据数据表,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并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能根据实验,总结出科学规律,同时还能发现数据误差原因,一种是人为误差,一种是材料差异引起的误差。]

2)教师小结:在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太阳出来,露和霜又变成水蒸气消失了,这就是水在地表的循环!

五、阅读材料,联系生活

1.谈话:阅读材料,提问:你从这份材料,获得什么信息?

1:露一般发生在天气转凉的秋天……霜发生在深秋,即将入冬的时候……

2:认识白露为97日、8日;霜降为1023日或24日,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就要到来。

[设计意图: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知道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根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六、回顾课堂,总结收获

1.师:今天我们把露和霜成功地请进了教室,好玩吗?

生:好玩

2.科学就是在“玩中学”,“做中学”。那么,今天的科学课,你收获了什么?

生……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善始善终,让学生走完整的探究之旅。]

 

【板书设计】

14.《露和霜》

参考资料

1.盐水溶液含盐量23.1%时,冰点为-21.2,最佳。瓶子容量为330ml,八分满为264ml;需要盐74.68g;但是,因为冰还没有完全融化,所以此时盐含量并不是准确的23.1%;再加上按照教材加水,加速盐溶解,盐含量过高的话,温度只能降到-2℃左右。经过亲测,冰不加水,直接加盐4奶粉勺(约55g)最合适,震动与搅拌促进冰与盐充分接触,可最快结霜。底下垫湿抹布,会让霜更明显;不垫湿抹布,会比较慢,而且结的霜也比较少。冰加冷水的话,可能出现不结霜现象。

2.加盐,让瓶底上下敲击桌面,利用震动,让盐渗下去,这时候冰块表面很容易融化形成水,这时候搅拌就很方便,两分钟内就能够明显结霜。实验8分钟,让孩子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观察。

3.学生分析数据,发现各小组成露成霜温度不一样,学生有讲到可能是因为放的冰量不一样,还可能因为是不同人观察的,所以造成数据不一样。教师应当及时夸奖学生,并进一步提炼升华,学生讲的两方面是材料误差跟人为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