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深度学习观下的小学科学课堂
宜兴市蒋南翔实验小学 潘可馨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深度学习的教学已经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而课堂正是我们践行深度学习的最好途径之一。小学科学课堂进行深度学习,才可以让孩子在科学课堂上积极、自主地去探究科学,并热爱科学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科学、课堂
一、科学课堂倡导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下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
1、以儿童为主体
以儿童为主体是深度学习的科学启蒙教育原则之一,顺应儿童天性,让学习真正发生,使儿童向着成为完整的人不断发展迈进。
对孩子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要重视深度学习的科学教育。教师应着眼于孩子的一生,视学生的个人学识、已有的阅历和处世为重要资源。教师应以孩子的视角,给孩子赋予生命成长的意义,与孩子的心灵世界融为一体。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要让孩子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要让孩子把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并不断地给予鼓励、帮助和支持。学生有了求知欲,就会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正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力在哪里,研究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核桃在钳子挤压下变形裂开、静止不动的围棋利用橡皮筋的弹力运动、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产生的阻力停下来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研究和讨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寻找和体验,体会到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是无处不在的,是人能够体会和观察到的,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2、以探究为核心
深度学习是以知识建构、意义实现、能力发展为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发生,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经验,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在好奇心的内驱力作用下,以设问为导向的学习活动,是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它强调让学生运用类似研究的手段,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实验,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和信息,并加以应用,进而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的综合能力进行整理分析和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的直接经验基础上,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方式组织学习,学生将在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的全部特征。真正的学习,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去体会,去感悟。而力在哪里这节课,为让学生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向学生抛出了三个问题如何让静止的玻璃球滚动起来,如何让滚动的玻璃球滚动的更快或者拐弯,如何让运动的玻璃球停下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能逐渐体会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说明操作方法,在老师一步步地带领与引导中,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科学课堂深度学习的意义
除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外,还包括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自然观、科学运用科学、科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能力,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教育内涵的小学科学课程具有丰富的特色。提高新一代公民素质、培养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不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科学家,而是科学启蒙教育的宗旨。
由于深度学习不同于以简单的知识获取和记忆为主要特征的浅层学习,它是一种持续性的以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学习过程,因此,这些科学课堂上的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实现。从认知学习的角度来看,深度学习是要求学习者对所接触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生成意义的一种运用思维能力来理解和运用概念或知识,属于心智活动的复杂性;从感情上讲,深层次的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学习热情的基础上的,是学习的内驱力,是保持主动状态的基础上的,是主动学习的高投入;从学习过程看,深入学习的发生,是以认识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挖掘学习者学习潜能为基础,以建构性学习为特征,促进学生持续有效学习的发生;从学习目标看,深度学习旨在促进非结构性知识的习得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其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多维意义;从学习效果来看,深度学习可以形成复杂的认知结构,概念记忆时间长、学习激情高、考试成绩优秀等是深度学习的副产品,而且可以促进学习结构的质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深度学习可以使科学课堂更深入学科本质,摆脱当前“里广寸深”的困境。深度学习的科学课堂不仅仅是简单地获取科学知识,深度学习的必然诉求是追求知识的建构,探究意义的生成,以及对其能力发展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科学教育中进入观察周遭世界的特点和现象变化,在具体而有意义的探究中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能促使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逐步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种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品质可以改变学习者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式。
科学课堂是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进入科学深度学习的儿童:首先,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需要,对科学学习是自主的、向上的、自信并轻松的,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开展科学学习。再次,进入深度学习的孩子对科学学习有着饱满的热情,勇于探索并乐于发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全身心地投入,良好的深度学习给予兴奋和急切的心情,学生在享受这种感觉的同时,也能在课后对科学课堂以外的内容进行主动的追求和探索。最后,处于深度学习状态的孩子,在敢于提出疑问、能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也乐于合作交流,善于表达,乐于倾听科学学习。
二、深度学习下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目前科学课堂的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堂情境的创设不够真实,忽视学生的提问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中强调不光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在科学课堂上也很重要。可是问题怎么提出?学生提的问题该怎样解决?提的问题是否有意义?这些都需要以情境创设为基础,但是目前有些教师对于情境的创设还是不够到位,为“情境而情境”,这些做法都无益于学生在科学课堂提出真正有效的问题。
其次,探究材料缺乏结构,忽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地培养。而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材料,确切地说需要更加“结构性的材料”。所谓的结构性材料,就是授课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有序合理的设计、分发实验材料。但目前一些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对材料出示的顺序、材料间的组合却没有进行合理地编排,也没有根据课堂需要进行删减,给学生准备一大堆实验材料,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这样的课堂看似学生在进行“做中学”,但实则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最后,知识地获取缺乏深度,忽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观念与应用在科学核心素养中占据一席之地,科学观念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概念等。但是在课堂一些探究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只是做到简单的讲知识,说知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对于知识其背后深藏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度挖掘,这样在很大的限度上就无法使学生获得充分的知识体验,透过学科知识,发现其背后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只是做到“贴标签”。
(二)促进科学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1)优化课堂情境创设,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想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学会提出问题,我们一线科学教师就要在创设情境上下功夫。知识的获取就好比做菜,菜里少了盐,知识也会索然无味。课堂上创设情境讲究真实,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或者来源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才能叫真实。
比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旨在让学生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让学生提出自主可研究问题?怎样让学生基于问题而有效探究?教师可以提前先做一个演示小实验,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结果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为什么会这样的呢?这样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进行思考,聚焦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顺利开展探究活动。这样的探究是依据真实情境而开始的探究,也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创设情境上多下功夫,从而优化课堂情境,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2)注重材料的结构性,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思维
有结构性的材料是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载体。有结构性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探究更加自主。
比如,在《声音的产生》这一课当中,我们利用直尺、橡皮筋、塑料瓶等材料让学生发出声音,而其中直尺、橡皮筋的现象十分明显,学生能够轻易说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但是对于塑料瓶这一材料却不是很明显,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彩色泡沫塑料球,帮助学生观察到塑料瓶在发声时泡沫球的状态,这样材料运用的先后顺序,符合结构性材料的特征。有助学生基于探究实验,分析、归纳、推理。因此,材料的结构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
( 3 ) 制作科学手工模型
课本中的一些科学手工模型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化科学学习。可以将课本中一些有趣的手工制作去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手工制作实践活动前,可以让学生先观赏历年优秀的科学制作模型的展示。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此次活动的重视程度。像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有一课是制作水果电池,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已经做好的水果电池这一模型,提高学生对动手制作的兴趣,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并为学生讲述大概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原理,扩大学生的思考范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这样也有助于提高科学手工模型的质量。
深度学习的科学课堂是滋润生长的课堂,是符合儿童天性的课堂。在深度学习的科学课堂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当科学学习真正发生,学生才会经历有意义的科学经历。
参考文献:
[1]张静,陈佑清. 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J]. 中国电化教育,2013(04):20-24. |
[2]段金菊,余胜泉. 学习科学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3,31(04):43-51. |
[3]刘哲雨,郝晓鑫,王红,吴立宝. 学习科学视角下深度学习的多模态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3):12-18. |
[4]孙智昌. 学习科学视阈的深度学习[J]. 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1):20-26. |
[5]吴秀娟. 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D].扬州大学,2013. |
[6]杨宁. 学习科学视域下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8.
[7]叶蕾.思维可视化: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探索[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38(09):38-42.
[8]叶晓芳.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建构“3+1”单元作业设计模型——以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作业为例[J].新教师,2022(08):65-66.
[9]卢伟平.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策略探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1):152-154.
[10]钟喻娇.促进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30):153-154.
[11]张嘉敏.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STEM教育案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DOI:10.27280/d.cnki.gsdsu.2021.000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