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史瑞娣探究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史瑞娣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雨涵

    丰义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闵朝花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可馨

    高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浦苏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亚好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庆

    新庄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阅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娟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谢云

    洋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缓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颜大慧

    潘汉年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军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雷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云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佳敏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五下:3.发霉与防霉

作者:谢云  日期: 2023-02-13  点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能在比较观察到的现象中,说出不同物体上霉斑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科学思维: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

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在比较现象中发现物体发霉的条件。

态度责任:鼓励学生思考常见防霉方法的依据,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

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在指定探究方案时,组合出不同的条件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至少两种发霉的物体,显微镜,放大镜,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每年的梅雨季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位客人。看看这些场景,你们熟悉吗?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

2.交流:我们确定物品已经“发霉”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品有哪些特征?

3.追问: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哪些场景能发现发霉的现象?

4.设问:这些物品上的霉都完全相同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唤醒,引导关注“微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出霉菌的话题及观察任务。]

二、观察霉菌

1.讨论:要观察真正的霉菌,你们打算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

2.交流:直接用肉眼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将霉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等方法都是我们准备用到的方法,谁能逐一说说它们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分组观察:

1)根据需要取用器材;

2)按约定,规范(安全)操作;

3)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

4.交流: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靠孢子繁殖的霉菌都会产生丝状的菌丝,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肉眼、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构建出“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的概念。]

三、防霉讨论

1.交流:在生活中,哪些措施可以防霉?

2.分组讨论:这些防霉措施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3.追问:根据这些科学依据,我们可以得出物品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对比,快速排除学生前概念中无争议的防霉举措,再针对有疑义的部分重点解答,最后通过分析、综合,直观列出影响霉菌的条件。]

四、探究发霉

1.谈话:在什么样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物品更容易发霉?

2.讨论、汇报:要如何为该实验创设环境条件?哪些保持不变,哪些需要改变,如何改变?

3.交流:根据我们刚刚设计的实验,你能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由于课时限制,最后的结论只能采用假设的方式给出。学生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本课学会设计并分析数据。]

五、课后拓展

用剩米饭、馒头或面包培养霉菌,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将设计方案、观察记录以及结论整理在资料袋内,一周后带回课堂汇报、分享。

板书设计:

发霉与防霉

问题:

假设:

变量:

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