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需要顺应新课改的教学发展,也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并且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重视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改革,才能达到教学改革下的教学目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带领学生突破以往固定式学习思维的限制,从而培养并发展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看法的另一种诠释,为此在固有思维提升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会提升学生学习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而教师发挥出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仅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考,还能影响到学生对事物探究的进度与深度。所以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开放的思维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你会得到学生各种各样的创意心声。有时,教师还要装着“无知”,向学生学习,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有所“不知”,从而让学生获得自信。这样做并不会影响老师的师道尊严,相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用手轻挠桌面,坐直时听不见声音,贴在桌面上就听得非常清楚,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桌子可以传播声音。那么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学生在做出自己的猜测后尝试,自由选择材料如棉线、牙签、小纸杯等做了一个士电话,通过制作与亲身体验,学生发现了棉线能传声,推导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这一发现,我及时给予肯定,虽然前人早有结论,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发现。
二、从生活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选择从生活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应当将所要讲解的科学知识,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常见的案例加以展示,增强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掌握。因此,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思维得到有效启发,并在不断地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时,学生思维能力也将获得提升,进而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1]。
例如,在教学《磁铁的磁力》这一课时,在让学生明白磁铁能吸铁的东西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环节。我拿出一个长颈烧瓶,倒满水,然后丢进去一枚图钉,请学生在不倒掉水的前提下,想出取出图钉的最好办法,并现场展示。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很多的设想,有的说,用线扎住磁铁,再放入水中,把图钉吸上来;有的说,用磁铁隔着玻璃吸图钉,把图钉吸上来;有的说,用筷子去夹;有的说,取根小棒粘上橡皮泥,放入瓶中,把图钉粘上来。对学生们的这些想法,我并不做评判,只是让他们现场展示,从实践中明白哪种方法最简便、最有效。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打开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还使他们印象深刻地记住了磁铁能吸铁这一生活常识。
在教学《七色光》的相关知识时,为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挖掘出学生的创造力,从实际生活角度考虑并设计教学时,指导学生在学习并了解知识点之后,能够动脑思索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并在动手实践运用知识时,进一步树立起学生主动创造的信心与勇气。比如,在教师演示完利用三棱镜创造彩虹的实验后,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棱镜,以此在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中,结合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拓展思维进行想象,确保自主制作的棱镜也能制造彩虹。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用水制水棱镜来制造彩虹,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科学实践探究活动中,动手、动脑的去制作棱镜,不仅能掌握到光的折射原理,还能在不断尝试创造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知识实践应用的成就感,以此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从观察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并在掌握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时,能够塑造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思维。其中,在教师开展科学课教学活动时,从观察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在抓住学生学习好奇心时,将一些有趣的问题设置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结合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2]。
例如,在教学《养蚂蚁》的有关知识点时,老师给学生看蚂蚁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产生了正面影响。老师也可引导学生在室外观察蚂蚁,而采用这种近距离观察蚂蚁的练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欲望,也能在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下,观察到蚂蚁的特点。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将一些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入到学生观察蚂蚁的探索环节中,以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蚂蚁吃什么事物?蚂蚁怎样交流?通过这种趣味性、启发性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观察蚂蚁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开拓思维领域去思考新问题、解决旧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学到并了解大量的科普知识。让学生创造不同方式的观察方法,实现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继续深入研究蚂蚁的其他的奥秘。如:蚂蚁的结构、搬运东西、是怎么交流信息等等。
四、从动手操作出发,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将极大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为此教师在科学课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刀实枪的进行科学实践探究,使学生在“做中学、动中悟”。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洞察力。小学科学课当中有非常多的动手实践和实验课,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自己动手发现里面的科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洞察力。学生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就能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然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比如教学《浮力》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块泡沫,一块橡皮,一杯水,先让进行手动实验,泡沫和橡皮哪个可以浮在水面上,然后让学生观察泡沫和橡皮有水面不同,找到不同点,学生就可以观察到泡沫要比橡皮要轻,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同等重量的泡沫和橡皮再试试,哪个会浮起来,学生会发现还是泡沫会浮起来,教师再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学生就可以找到泡沫可以压缩,橡皮按不动,教师就进行总结,浮与沉其实是密度不同,密度比水要低就会浮到水面上,学生的洞察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五、从探索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从探索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促使学生在探索事物本质时,能够从深度和广度的思维模式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探索,确保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探索思维和思维走向,最大化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探索能力。
例如,在教学《冷和热》的相关知识时,针对这一节课的科学知识教学设计,教师从探索角度出发,应当构建实践操作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探究实验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才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的印象。比如,在“把盐析出来”的课程中,教师通过在学生面前将食盐放到水中,而学生却发现食盐不见了的教学引导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探究目标,使学生按照自己独特的探究思维,完成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任务。如:怎样才能将盐从水中析出来?通过这种具有探究性的学习目标确立,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就需要不断猜想与实践操作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六、从激励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在老师的激励下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使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时,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一句简单的话语,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如“你的发言真精彩”、“你说得非常有道理”、“你的创意真不错”、“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己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你很会思考”等等,有时当学生发言出现困难,老师一句“我想你一定在思考,大家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都能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鼓励了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也同时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口头评价的同时还可以结合体态评价,点点头,坚起大拇指,拍手鼓掌等等,使教学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但也不能只说好不说差,适当时候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批评,只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也会让学生产生进步的动力。
比如,在教学《撬重物的窍门》一课时,学生在标注剪刀的“三点”时出现一点偏差,展示时,老师用了三句话加以评价:“标注得很认真!真像个小科学家”“三点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这三句评价语言看似简单,却充分体现了教师语言评价的激励性策略。第一个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敢于展示自已学生成果的赞赏,第二个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肯定,第三个评价则是教师在维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巧妙地揭示了答案不正确的信息。
总之,小学科学课教学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教学模式,并在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的同时,真正构建全新的科学教育体系,对小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老师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时,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并在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活动,真正达到创造性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少霞.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3):2.
[2]喻显萍.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