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自然物和人造物
【核心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与要求】
12.1 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1~2年级:①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中第1课的学习内容。本课围绕自然物和人造物设置了四个模块内容:模块1,通过区分身边的物品明确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模块2,通过视频了解泥土到砖块、棉花到衣服的加工过程,讨论、思考多种常见自然物如何变成人造物,发现人造物取材于自然物。模块3,在用树叶做一个树叶面具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物化的过程。模块4,辨别两个场景的不同,知道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相互交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学生对 “走进科学”的这个大内容的具体展开。对“小小工程师”很重要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认识和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开始,体验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人工世界,可以帮助其对“科学是什么”有更加丰富的理解。
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儿童需要通过摆弄实物、观察特征、动手操作等方式,借助个人经验来辨别、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进而建立起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意识到我们周围有一个由自然物构成的自然世界,还有一个由人造物构成的人工世界。
科学思维:利用观察、辨别、归类等方法,发现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通过讨论、推理等方法,发现自然物和人造物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动手经历从自然物到人造物的物化过程。
态度责任: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密不可分,它们应该和谐共生。
【教学重点】
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它们的不同。
【教学难点】
能识别模拟自然物的人造物,形成人工世界这一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一些典型的自然物,树叶、苹果、花、石块、瓦片。
学生材料:砖块、树叶若干、安全剪刀。
【教学过程 】
课前交流:
1.提前布置任务: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
2.组内分享交流,每组选一样最喜欢的物品上台介绍。
一、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明确概念
1.教师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2.让学生给物品分分类,并说明理由。
3.揭示概念:大自然中本来就有的东西,是自然物。由人们制造出来的东西,是人造物。
4.观察区分:
(1)区分自己带的物品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
(2)区分真花和假花:眼睛看、用手摸、鼻子闻。
(3)更多的物品:书本P44学习单1。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判断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并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将物体分为两大类,也为后续形成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概念奠定认知基础。】
二、人造物是怎么来的——取材于自然物
1.过渡:木勺明明是木头做的,为什么它是人造物呢?长城为什么是人造物呢?
2.追根求源:砖块是怎么来的
(1)观察砖块,思考:①砖块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②砖块是怎么来的?③从泥土到砖块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2)播放砖块制作视频,初步了解加工。
(3)拓展:其他由泥土加工成的人造物。
3.提问:还有哪些人造物也是取材于自然物的?
(棉花加工视频)思考在做成棉布之前,棉花会先加工成什么?
4.自然物是怎样变成人造物的?
(1)任务:两两讨论,完成书本45页学习单2。
(2)小结:大自然提供原材料,人将它们加工成制作物品的材料,再根据需求用工具将材料制作成物品。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砖块的加工过程、讨论其他常见自然物如何变成人造物后,从作为自然物的原材料、作为人造物的物品和作为加工结果的材料三个不同角度深刻认识从自然物变成人造物的过程。】
三、用自然物制作物品——体验物化过程
1.(出示树叶)思考:用树叶可以加工成什么样的人造物?
2.分组活动:用树叶制作树叶面具。
3.作品展示交流。
4.更多自然物创意制作的欣赏:树枝、贝壳、芦苇、鹅软石等。
【设计意图:在制作树叶面具的活动过程中巩固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理解,感受加工的重要性。】
四、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关系——树立和谐共生理念
1.辨别两个场景的不同,揭示概念。
2.播放视频,感受我们的世界。
3.小结:人造物取材于自然物,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意识到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在现实当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从而树立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