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事实与猜想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与要求】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 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中第1课的学习内容。本课围绕事实与猜想设置了两个模块的内容:模块1,通过具体的情境,以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想,以及两者间的不同。模块2,会依据经验作出猜想。通过设计多种有趣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有依据地进行猜想的练习机会。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并已初步具备观察、比较的能力。但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思维的逻辑性不强,还不具备分辨事实、猜想与有依据进行猜想的能力。同时一年级学生课堂专注度不够持久,学习方式仍要以游戏、活动的方式为主。基于以上学情,本课努力创设一个轻松又不失严谨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通过各种感官的观察发现事实,并能够依据观察到的事实以及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训练和提升科学思维的逻辑性,逐步建构起科学观念。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能在具体活动和情境中分辨出哪些是事实,哪些是猜想。
科学思维:通过练习,能依据已有经验,针对一些简单事实作出猜想。
探究实践:能运用各种感官对具体现象与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依据自身已有经验,作出简单猜想。
态度责任: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愿意像科学家猜想恐龙灭绝原因那样,有根据地进行猜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区分事实与猜想
【教学难点】
有依据地进行猜想。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气球、各类水果、帆布袋
学生材料:装有水果的帆布袋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了解事实与猜想
活动一:吹气球
1.教师演示:吹气球,气球被吹鼓了,一松手,气球飞跑了。
2.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3.再吹饱一个气球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4.小结:气球飞走了、气球被吹饱了,这是眼睛观察到的,叫事实。
5.做出猜想:如果我现在松手,气球会怎样?
6.小结并揭示课题:我们把这种观察到的现象称作事实,把想到的称作猜想。
活动二:观察气球联通装置
1.观察装置,发现事实:你观察到了什么?这是事实还是猜想?
2.提出问题,引发猜想:如果将中间的夹子拿掉,会怎么样?这是事实还是猜想?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4.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这是事实还是猜想?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吹气球活动导入新课,很快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两次放气球出现不一样的结果,以及气球联通装置实验结果颠覆了原有的认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明晰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想。】
二、观察事实,作出猜想
1.观察有洞的菜叶图片:你观察到什么事实?你会作出什么猜想?
2.观看《小鸡站不稳》视频:你观察到什么事实?你会作出什么猜想?
3.活动:我来描述你来猜。在帆布袋中装入水果,通过用手触摸,描述特征,让同伴猜测是哪种水果。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中从简单的分辨事实与猜想向依据事实作出自己猜想的方向逐步深入,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猜想要依据已有的经验。】
三、依据已有经验做出猜想
(一)听狗叫,作猜想
1.播放狗叫的声音,提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
2.做出猜想:听到狗叫,你会作出什么猜想?你这样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二)看拼图,作猜想
1.出示图片部分信息,提问:观察到什么事实?作出什么猜想?
2.逐步出示更多的信息,提问:又观察到什么事实?会作出什么猜想?
3.小结:猜想不是凭空乱猜,要有依据,这些依据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经验越丰富,猜想越接近事实。
【设计意图:通过逐步增加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一次一次的猜测过程中意识到:观察到的事实越多,已有的经验越丰富,猜想可能会更准确。】
四、拓展延伸,了解恐龙灭绝的事实与原因
1.视频播放,恐龙灭绝的猜想。
2.对话交流: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作出了哪些猜想?还有可能是哪些原因?
你赞同哪种猜想?为什么?
3. 作业:看图说一说,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恐龙灭绝的事实与原因,让学生意识到,不光我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科学家也需要进行猜想,猜想对科学研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