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和雪》教学设计
宜兴市周铁小学 王 珂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2.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实验和抽象概括的示意图相结合,推理分析,解释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3.探究实践:通过雨的形成模拟实验,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4.态度责任: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做模拟雨和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烧杯、培养皿、热水、冰块、试管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形成初步猜测,引入后续模拟实验。
1.聚焦问题:前面两节课我们探究了云和雾,霜和露这几种天气现象的成因,他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他们的形成都和水有关,今天我们要继续探究和水有关的天气现象,揭题,板书。
雨和雪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下雨。说说下雨时的天气。
2.提问:天空中没有大水库,雨来自哪里?你们能推测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4.师:那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结合前面学到的云的形成,引导学生猜测雨是云的小水滴里降落下来而形成的,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模拟实验,认识雨的形成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这些是我们今天要用到实验器材,如果要做模拟实验,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2.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及注意点
(1)烧杯中倒入小半杯热水
(2)点燃酒精灯,加热水至沸腾
(3)将培养皿盖住烧杯口,观察底部是否有水珠
(4)在培养皿上放置冰块,观察底部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雨的模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重点有两个:一是观察水蒸气遇到热玻璃和冷玻璃后的不同变化;二是连续三次观察冷玻璃底部水蒸气凝结后小水滴的变化,从而了解天空中的云里水蒸气不断碰撞、结合变大的过程。】
3.师:请同学们在实验中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简单地记录下来,同时小组内思考讨论记录单下面的问题。
实验记录单
|
观察到的现象 |
热/冷培养皿底部 |
|
有冰块的培养皿底部 |
|
思考:
(1)在培养皿上放冰块起什么作用?
(2)在实验中烧杯里的水、培养皿分别模拟了大自然中的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会自然地对实验现象产生疑问或思考,在实验记录单下面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雨产生的原因。】
4.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和思考的问题。
7.提问:经过了刚刚的模拟实验和讨论,现在谁能来说说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画板书
【设计意图:视频的播放可以把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中推测出的雨形成原因进行具象化,帮助学生从模拟实验中的水滴形成具象到大自然中的雨滴形成过程,也为认识雪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认识雪的形成,了解其他降水形式
1.谈话: 天空中除了常见的下雨有时还会下雪,想一想雨和雪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你能根据雨的形成来推测一下雪是怎么形成的吗?
2.根据书本示意图了解雪是怎么形成的,同时思考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点。
3.学生讨论、交流。
4.师:谁来说说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呢?
5.提问:看来天上下雨还是下雪跟什么有关系?雪是在什么温度下形成的?
6.谈话:大自然很奇妙,看,如果把雪花放大一万倍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一课露和霜中已经直观地观察到了水蒸气凝结成水或冰晶的差异在于温度的区别,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可以比较容易认识雪的形成。示意图是一种抽象概括的方式系统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四、课堂小结,联系生活,拓宽知识。
1.谈话:大自然中除了下雨、下雪还有其他的降水形式吗?
2.学生讨论,观察图片。(雨夹雪,冰雹、冻雨)
【作业设计】
搜集资料,说说为什么冬天没有冰雹?
【板书设计】
雨和雪
云
水蒸气
水
实验记录单
|
观察到的现象 |
热/冷培养皿底部 |
|
有冰块的培养皿底部 |
|
思考:
(1)在培养皿上放冰块起什么作用?
(2)在实验中烧杯里的水、培养皿分别模拟了大自然中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