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勇 辉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勇辉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戈瑶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永祥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云苏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红燕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君丽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谈金花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谈梅芬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珂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小洁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声音的产生

作者:谈金花  日期: 2023-04-10  点击:

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

 

9.声音的产生

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  谈金花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一课,学习内容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第3个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中3.3声音与光的传播中第12个概念:举例说明白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教材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首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让学生用塑料袋制造声音,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最后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发声方式。

在整个单元中,本节课是研究声音的基础,所以本课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遵循由个体到普遍,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产生的秘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如: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甚至有些学生在无意间的活动中能“制造”声音。但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思考。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声音可以传播很多信息。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

4.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

科学思维:

观察、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探究实践

1.会动手制作声音,并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发现发声的原因。

2.会用不同的方法使同一物体发出声音。

态度责任:

1.了解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乐于分享与发现。

2.在操作中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猜测并进行验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了解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1.提问:是什么让刚刚热闹的课间一下子恢复了安静?

2.出示锣,谈话:铃声给我们传递了信息,老师用锣也给大家传递信号:实验时,听到锣声,立即停止实验坐正。

3.小结: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声音,声音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声音的奇妙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并出示锣,用锣发出声音传递信号,让学生直观感知声音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从而引出研究内容。

制造声音,初步感知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出示:塑料袋、尺子、橡皮筋,玩一玩声音。

1)以尺子为例,提问:怎么让它发出声音?

2)学生演示,引导学生表述并学会记录:拨动尺子,尺子上下颤动。

3)学生实验:用同样的方式观察并记录塑料袋和橡皮筋可以用什么方式发声,发声是的变化。

 

物体

方法(动作)

声时物体的变化

 

 

塑料袋

 

 

橡皮筋

 

 

(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4)交流与展示

2.提问: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点?

归纳:像尺子、皮筋那样发声时来回运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叫做振动。

3. 敲击音叉体验振动。

(1)出示音叉,介绍音叉的使用方法。

(2)学生敲击音叉,交流音叉的振动时的感受。

(3)魔术:让音叉的振动看的见。

(4)学生体验、观察。

4. 引导学生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造声”活动,引导学生科学的观察,让学生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振动。进而“敲击音叉”,让学生对“振动”既有感性认识,又有视觉认知,再次基础上,很容易猜测声音的产生原因

设计实验,验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交流上述实验中物体的状态,引出并交流生活中气体、液体也能产生声音。

2.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液体能产生声音。

1)拨动、吹水槽中的水;

2)向空瓶子中吹气。(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可视化:在瓶子中放泡沫小球)

3)交流实验方法与现象。

3. 小结:通过这些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产生了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4.学以致用:敲击锣后,怎么让锣声停止?说明了什么?

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了。

设计意图:在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完善学生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认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逐步发现不同的物体,如液体、气体也能发出声音,并且发出声音时,在振动。通过锣的使用,反证试验,引导学生明确: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

四、深度探究不同的振动产生不同的声音

1.出示二胡,怎样让二胡发声?

2.弹奏二胡,观察声音的不同,引出不同的振动产生不同的声音。

3.谈话:为什么会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会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不同的振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拓展延伸,了解动物的发声

1.提问:我们人是怎么发声的?声带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

2.学生动手体验声带的振动。

3.说一说自然界中的动物是怎么发声的?

4.观看视频《动物的语言》,补充知识。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了解生物的不同的发声方法,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热情。

六、总结交流

交流学习完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9.声音的产生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物体

方法(动作)

声时物体的变化

固体

 

 

塑料袋

 

 

橡皮筋

 

 

气体

空气

 

 

液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声音的奥秘》单元的的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三年级的学生对各种声音都非常熟悉,本节课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留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玩与声音有关的物体,在玩的时候,学生不太会观察,所以以尺子为例,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并从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中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可能原因。

为了让学生们探究的更全面,引导学生从物质的不同形态观察,紧密联系生活,设计并探究液体和空气的发声。让孩子的思维更广,探究更深入。

运用锣、二胡,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发现不同振动产生不同声音,为后面几课的学习作铺垫。

    整个学习过程,孩子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探究与惊喜发现,轻松获取了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