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
9.声音的产生
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 谈金花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一课,学习内容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第3个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中3.3声音与光的传播中第12个概念:举例说明白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教材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首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让学生用塑料袋制造声音,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猜测并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最后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发声方式。
在整个单元中,本节课是研究声音的基础,所以本课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遵循由个体到普遍,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产生的秘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如: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甚至有些学生在无意间的活动中能“制造”声音。但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思考。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声音可以传播很多信息。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
4.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
科学思维:
观察、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探究实践:
1.会动手制作声音,并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发现发声的原因。
2.会用不同的方法使同一物体发出声音。
态度责任:
1.了解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乐于分享与发现。
2.在操作中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猜测并进行验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了解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1.提问:是什么让刚刚热闹的课间一下子恢复了安静?
2.出示锣,谈话:铃声给我们传递了信息,老师用锣也给大家传递信号:实验时,听到锣声,立即停止实验坐正。
3.小结: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声音,声音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声音的奇妙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并出示锣,用锣发出声音传递信号,让学生直观感知声音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从而引出研究内容。)
二、制造声音,初步感知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出示:塑料袋、尺子、橡皮筋,玩一玩声音。
(1)以尺子为例,提问:怎么让它发出声音?
(2)学生演示,引导学生表述并学会记录:拨动尺子,尺子上下颤动。
(3)学生实验:用同样的方式观察并记录塑料袋和橡皮筋可以用什么方式发声,发声是的变化。
物体 |
方法(动作) |
发声时物体的变化 |
尺子 |
|
|
塑料袋 |
|
|
橡皮筋 |
|
|
(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4)交流与展示
2.提问: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点?
归纳:像尺子、皮筋那样发声时来回运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叫做振动。
3. 敲击音叉体验振动。
(1)出示音叉,介绍音叉的使用方法。
(2)学生敲击音叉,交流音叉的振动时的感受。
(3)魔术:让音叉的振动看的见。
(4)学生体验、观察。
4. 引导学生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造声”活动,引导学生科学的观察,让学生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振动。进而“敲击音叉”,让学生对“振动”既有感性认识,又有视觉认知,再次基础上,很容易猜测声音的产生原因。)
三、设计实验,验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交流上述实验中物体的状态,引出并交流生活中气体、液体也能产生声音。
2.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液体能产生声音。
(1)拨动、吹水槽中的水;
(2)向空瓶子中吹气。(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可视化:在瓶子中放泡沫小球)
(3)交流实验方法与现象。
3. 小结:通过这些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产生了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4.学以致用:敲击锣后,怎么让锣声停止?说明了什么?
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了。
(设计意图:在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完善学生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认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逐步发现不同的物体,如液体、气体也能发出声音,并且发出声音时,也在振动。通过锣的使用,反证试验,引导学生明确: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
四、深度探究不同的振动产生不同的声音
1.出示二胡,怎样让二胡发声?
2.弹奏二胡,观察声音的不同,引出不同的振动产生不同的声音。
3.谈话:为什么会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会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不同的振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拓展延伸,了解动物的发声
1.提问:我们人是怎么发声的?声带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
2.学生动手体验声带的振动。
3.说一说自然界中的动物是怎么发声的?
4.观看视频《动物的语言》,补充知识。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了解生物的不同的发声方法,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热情。)
六、总结交流
交流学习完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9.声音的产生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物体 |
方法(动作) |
发声时物体的变化 |
|
固体 |
尺子 |
|
|
塑料袋 |
|
|
|
橡皮筋 |
|
|
|
气体 |
空气 |
|
|
液体 |
水 |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声音的奥秘》单元的的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三年级的学生对各种声音都非常熟悉,本节课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留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玩与声音有关的物体,在玩的时候,学生不太会观察,所以以尺子为例,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并从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中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可能原因。
为了让学生们探究的更全面,引导学生从物质的不同形态观察,紧密联系生活,设计并探究液体和空气的发声。让孩子的思维更广,探究更深入。
运用锣、二胡,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发现不同振动产生不同声音,为后面几课的学习作铺垫。
整个学习过程,孩子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探究与惊喜发现,轻松获取了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