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2.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多种途径。
科学探究: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发现种子内部构造的相似之处,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一些特点和条件。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科学态度:
1.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究的方法,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能接纳他人的建议、观点,完善自己的实验探究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损伤一草一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葵花籽、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培养皿、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课题
1. 出示蚕豆和葵花籽图片。
提问:同学们,这些是什么?它们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
2.学生回答:蚕豆和葵花籽,他们属于植物的种子。
3.追问:那种子有什么作用?
4.学生回答。
5.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种子繁殖”。(板书课题:用种子繁殖)
(二)解剖种子,观察结构
1. 过渡:小小的一粒种子却可以发展成一株完整的植株,真神奇啊!这种神奇的力量其实就孕育在种子的内部,大家想看一看种子的内部结构吗?
生:想
2.谈话:要想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我们需要学习一门新“技术”——解剖种子。怎样解剖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
3.学生观看解剖视频。
4.提问:同学们觉得解剖的时候要注意哪些?
5.学生回答。
6.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注意事项,提出要求:
(1)用力要小,动作要慢。
(2)镊子的尖端不对人,以免伤到人。
(3)解剖结束,保持桌面整洁。
(4)观察并画出种子的内部构造,思考各部位的作用。
7.学生活动:解剖种子,观察结构。
8.汇报交流。
9.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图片,认识胚根、胚芽、子叶以及它们的作用。
种皮 :保护种子。
胚根 :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 :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子叶 :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三)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
1. 过渡: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提出问题:
(1)如果把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
(2)种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呢?
2.学生猜测。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4.小组讨论。
5.交流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6.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提醒实验注意事项:
(1)挑选大小基本一致、无病虫害、颗粒饱满的种子。
(2)放置种子的方向要不同,要用事先浸泡过的种子。
(3)控制埋种深度时,除了竖插法,还可采用掩埋法,即先挖出不同深度的小坑,竖放种子,然后回土,固定住种子。
7.提出活动任务:小组任选一个问题进行探究。领取实验材料,课后操作,每天观察,完成活动手册记录,下次交流汇报。
(四)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1.出示教材图片。
提问:大多数植物繁衍后代要靠种子的传播。图上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挑你知道的说一说。
2.学生回答。
3.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并板书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借助果皮弹力:凤仙花
借助风:蒲公英
借助水:椰子
借助动物:野樱桃、鬼针草
4.提问:你还知道其它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