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热的传递
学习目标:
1、知道热会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
2、了解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3、通过数据测量,分析了解热传递过程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5、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过程。
6、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通过积极思考体验到科学探究获得的新发现。
教学重点:
通过数据分析,热在传递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递过程中的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铜棒,请两三生摸一摸,并说说感觉。
2、把铜棒浸到热水中,再请两三生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铜棒上端。
3、刚刚我们把一根铜棒浸入一杯热水中,发现铜棒的另一端由冷变热了,那另一端的热是哪里来的呢?把你的想法画在学习单上。
4、学生画图并交流。
5、小结:刚才同学们有这么几种意见:一是热在铜棒里面传递,二是热在铜棒外面传递,究竟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学习《热的传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现象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快速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在课伊始,学生就对热传递的方式产生了分歧,这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检验自己的预测的欲望。
二、热在铜棒上的传递
1、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感受到了热的传递?或者说用什么感觉器官感受到的?
2、眼见为实,大家亲眼见到热传递的过程了吗?你们能想办法亲眼看到热在铜棒上的传递过程吗?
3、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铜棒装置、蜡烛、火柴棒、凡士林、秒表、等),你们能不能想出好办法,通过实验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
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并启发学生思考:
(1)横放的铜棒装置:等下我们测这根铜棒上的热传递。
(2)蜡烛:想一想,可以在哪些地方加热?
(3)火柴棒:火柴棒除了能点燃蜡烛还能做什么?
(4)凡士林:用火柴棒挑一点粘到铜棒上,它有个特性:遇热熔化。
5、学生设计实验,在设计单上画出实验方案。(提示:1、用箭头表示热在铜棒上传递的方向 2、预测每根火柴棒掉落的时间)
6、交流,评价哪种实验方案更科学。
(1)如何让火柴棒等距?需要什么工具?(尺子)
(2)加热点与火柴棒的距离要合适。
(3)小组分工要明确:看秒表、观察火柴棒掉落、记录时间。
(4)凡士林的量要少并等量。
7、学生修改方案并实验,实验后填好实验记录单。”
8、小组汇报。
(1)一端加热的方法。热在铜棒上传递的方向是:(热的部分→冷的部分)(板书:热的部分→冷的部分)
(2)中间加热的方法。热在铜棒上传递的方向是中间→两边,也符合规律:热的部分→冷的部分
9、小结: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是从热的部分向冷的部分传递,在铜棒表面、里面都有传递。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板书:传导)
10、刚才实验中大家都用秒表测了火柴掉落的时间,我们来汇报一下各组的数据。
11、小组汇报并观察数据,思考:你们有什么发现?
12、小结:越到后面火柴掉落所需的时间越长,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先快后慢。(板书:先快后慢)
【设计意图】在自己设计实验、改进实验,并亲身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发现了热传递的规律。通过探究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热在水中的传递
1、刚才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棒这样的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那么热在像水这样的液体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出示一只装有水的U形管。学生预测:加热U形管的底部时水受热后,热向哪个方向传递?
3、教师演示后,学生实验。
3、汇报。
4、小结: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5、补充: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在液体中一样,都是通过对流的形式传递。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让学生研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在前面实验铺垫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师给予了学生宽松的氛围,给他们进行自我设计实验的空间。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证和尊重,使他们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经历研究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尝试着用他们思考的方法、程序和手段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1、冬天到了,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都喜欢晒太阳。太阳在遥远的太空,那它是如何把热传递到我们身上的呢?
2、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的热传递方式是辐射,这种方式是怎样传递热的呢?课后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来研究第三种热的传递方式“辐射”。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可以发现不只有传导和对流两种热传递形式,拓宽学生探究思路,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课后拓展部分,将学生的已有知识推而广之,实现个别到一般的升华,促成学生知识的建构。
板书设计:
热的传递
热的部分→冷的部分
传 导
对 流
辐 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