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模型帮助
我们课堂中帮助学生构建模型,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前概念,使用教师准备的材料,通过模型将学习的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内化过程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果学生无法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产品,建模就是最好的办法。《建桥梁》就适合学生建立模型来帮助学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要深入思考,必须舍弃部分环节。桥梁搭建最重要的目的是承重,那我们就可以在建模过程中撇去次要因素,把承重作为学生主要思考的因素,从承重一小瓶矿泉水减少到一小杯来测试模型是否搭建成功。如果不成功该怎么改进这是课堂上需要思考操作的,成功之后真正建桥梁怎么按比例放大这个只要思考,实践放到课后。
(四)出示材料帮助
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如果在课堂上做实验,让学生说需要什么材料时他们肯定一头雾水,因为可供选择材料很多,这时就需要老师直接出示部分材料。如《搭支架》,教师拿出吸管,向学生提问“可以做支架的哪部分”,“支架之间可以用什么连接?”帮助学生降低思维难度,学生肯定能说出实际可行的材料,如胶带,橡皮泥,大头针等。怎么用?使用时注意什么?安全问题要牢记。学生展示作品,把三个同样的五边形分别搭建一个三角,两个三角,三个三角------,用手拉扯比较,更直观感受到三角越多越稳定的特点。再给学生展示容易扭动的课桌椅凳,学生是否马上会联想到三角形搭建法?在学生的迫切需要下老师适时出示锤子,钉子,木条,是不是就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生活中了。把课堂上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工程中,学生的兴致必定更加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