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勇 辉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勇辉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戈瑶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永祥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云苏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红燕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君丽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谈金花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谈梅芬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珂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小洁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基于大概念理念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作者:曹戈瑶  日期: 2023-09-01  点击:

在读了《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一书之后,使我对于科学教学设计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思考。今天我将从对大概念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一、关于“大概念”的理解

在理论上将概念连接在一起而形成较大概念的过程,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归纳成数目大很少的几个顶层概念,甚至于可以用一个概念解释所有的事物。这样的一些概念,称之为大概念,它必然是高度抽象的,在解释一些经验时,它们不如那些与实际事件和现象联系更为明显的概念有用。这些顶层概念不仅是跨越了不同课程学科的边界,而是完全模糊了学科的边界。这类概念采用适当水平的大概念,符合科学教育目的,并同时能保持关注到不同方面的目标和如何最好地去实现这些目标。这让我真正理解为什么《新课标》中从四大领域选择了18个主要概念,首先因为适合小学生学习,其次通过这18个大概念的学习,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初步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大概念的把握:在小学阶段,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是从小的、引入主题的想法开始,通过适当的活动和支持就能够掌握的概念。这一点在课程中也体现的很明显,对于某些知识点,不必一味地深挖,因为更具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在初高中会继续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认真研读教材、教参、课标,符合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对于概念性的知识要握好度。


二、用大概念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1、连接内容的方式——从科学史的角度促进思辨

首先在课程内容上,一般在教学设计时都能够有意的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周围世界联系起来,同时将概念的进展和内容相连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教学设计时常忽略的一个点,就是教学内容的科学发展史。

2、教学方法——引入供替代的概念

   探究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主要方式,而在尝试解释事件时,学生的想法不会总是和概念一致,很多情况下需要提出另外一个更为科学的替代概念。替代的想法可以来自其他学生,来自信息资源或来自教师建议的类推,或是连接到学生没有联想到的经验。需要测试这些替代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又不是学生自己要求的“脚手架”,在给出测试替代想法的支持时,不要过于急促,好像它就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一样。例如可以这样来表达:如果……会发生什么?假定…?如果……我们可以期待……?用这样的支持性语言,让学生收集实证让他们来决定是否新的概念给他们提供了满意的解释。如果能这样做,那么引入的概念就变得“更大”了,因为它可以解释比以前更多的事件,并成为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