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反驳加强论证,让思维有批判性
作者:蒋红燕 日期:
2022-12-07 点击:
次
批判性思维指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观点、假设、做法和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提意见纠错,并且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身比较准确全面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这其中也包含对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相关证据的质疑批判。注重证据的获取过程,证据有否能支持假设形成最终结论,在科学论中过程中非常重要。如今的科学课堂,我们都是四人或者六人一组进行小组探究,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往往会鼓励学生抓紧时间,前几组探究结束的会有一些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学生为了获得表彰赶进度,在探究过程中不注重细节,得到一些错误的数据证据。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发现和其他组呈现的证据不一致,出现了异常数据,这些正常不正常数据将推动科学论证促进学生思维走向质疑与批判。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时不能闲着,要随时走下去观察了解,他们出错在哪?在交流时,指导学生说出材料的选择,操作步骤和细节,时间控制的长短,观察的哪个部位等等,再让其他组学生对他们的做法提出质疑,反驳,纠正,有时间的话再次用规范正确的科学论证来获得证据。
把握教学的良机,将课堂出现的 “异常数据”认真对待,灵活掌握好的教学资源,真实了解学生在探究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生批判不合理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论证活动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而是习惯性批判思考变得深刻和厚重。因此,在科学论证教学中,教师要汇总全班数据,引导学生对他人思维进行批判,关注数据的真实性。这个批判性思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需要不断地进行批判,科学论证之后推翻确立再科学论证推翻确立,加强反复,这样就能在科学论证的帮助下形成自己独特的批判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