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作者:黄晨  日期: 2025-04-02  点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被捕至牺牲前后经过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对信仰的忠诚。通过本课教学,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历史温度,体会人物品格,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方面。

一、教学亮点与成效
情境创设与历史背景的融合
通过补充李大钊生平资料、五四运动背景及1927年革命形势的短片,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文中“父亲”面对的危险环境。结合历史背景的讨论,学生主动提出“为什么李大钊坚持不离开北京”,深化了对革命者“舍生取义”精神的理解。

以问题链推动文本细读
围绕“从哪些细节感受到李大钊的从容坚定”这一主问题,设计分层问题链:

被捕前,李大钊如何对待工作与家人?(语言描写)

法庭上,他的外貌、动作与敌人形成怎样的对比?(神态、对比手法)

女儿视角的叙述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侧面烘托)
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小组讨论,逐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革命者“大爱”与“大勇”的形象。

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引导
在“穿越时空的对话”环节中,学生以书信或短诗形式向李大钊表达敬意。部分学生结合当代生活反思“信仰的力量”,如一名学生写道:“您用生命守护的火种,今天已照亮了我们的课本与星空。”这一生成性表达成为课堂情感升华的亮点。

二、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向
对叙事视角的挖掘不足
教学中侧重人物形象分析,但对“女儿视角”的独特价值讨论较浅。学生未能充分体会“孩童的恐惧”与“父亲的镇定”之间的张力对主题的强化作用。改进方向:可设计对比阅读,引入其他革命题材作品的叙事视角(如《小英雄雨来》),引导学生探讨叙事者身份如何影响情感表达。

部分学生存在时代隔阂
课堂反馈显示,约30%的学生对“革命理想高于生命”的概念感到抽象,认为“无法理解为何不先保护家人”。需改进之处:

增加李大钊《狱中自述》片段阅读,通过革命者自白拉近心理距离;

结合当代“逆行者”事例(如抗疫医护人员)类比讨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传承。

读写结合环节的梯度设计
写作任务“我心中的英雄”存在主题泛化倾向,部分学生停留于口号式表达。调整方案:

前置“细节描写训练”:聚焦某个瞬间(如李大钊整理书籍、法庭上的微笑),用50字微写作刻画人物;

提供评价量表(如“是否结合历史背景”“是否有具体细节”),提升写作深度。

三、教学重构设想
若重新设计本课,我将尝试以下调整:

跨学科整合
与历史学科联动,课前布置“1927年时间轴”任务,学生自主搜集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等相关史料,课堂用“历史见证者”角色代入文本分析。

批判性思维培养
增设辩论环节:“如果李大钊选择离开北京,是否意味着对信仰的背叛?”引导学生在思辨中理解革命者的抉择困境,避免对英雄形象的扁平化解读。

多媒体资源优化
引入国家博物馆“英烈厅”虚拟展厅资源,通过李大钊遗物(眼镜、怀表)的3D展示,将文本细节(“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转化为具象认知。

四、结语
《十六年前的回忆》不仅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文本,更是一扇通向历史与人性深处的窗口。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红色经典”教学中寻找历史真实与文学审美的平衡点,既要避免说教式的灌输,也要警惕浮于表面的感动。如何让今天的青少年在文字中触摸有温度的信仰,在追问中建构属于他们的精神坐标,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