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有声,道理入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落花生》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落花生”为线索,感受文章精巧构思,感悟人生深刻寓意。
第一课时 落花生,落花有声
一、了解作者,置疑导入
(一)古诗导入
师: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很多动植物、植物果实都被诗人写到诗词里。同学们,你知道有关石榴、桃子的诗词吗?
生1: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师:这句诗出自曹植的《杂诗七首·其四》。还知道其他的古诗吗?
生2:我知道杨万里的《石榴》,“雾縠作房珠作骨,水精为醴玉为浆。”
师:真棒!杨万里让石榴晶莹透明、酸甜可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读者连读一读都会口舌生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写庄稼,各种水果的古诗,可老师翻遍了语文书,也查过《全唐诗》,却没找到一首关于“落花生”的诗,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出示有关落花生来源的资料)读完这一段老师要考考大家,四大名著中哪本书会写到花生呢?(师解惑)
(二)“落花生”与“落华生”
师:既然花生是生长在地下的,为什么把花生称为落花生呢?
师:花生是豆科植物落花生的种子,因是在花落以后,花茎钻入泥土而结果,所以叫“落花生”。巧的是,“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称,还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笔名,许地山先生为什么以花生自喻呢?让我们去课文中一探究竟。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路
(一)读准字音
师:这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朴实,笔墨清新淡然,词语也都是口语中常见的,比如这组词,试着读一读:
出示词语:吩咐、尝尝、便宜、石榴
师:(出示课文)读准字音。(生读句子)
(二)读出感情
师:老师注意到一个词让我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感情,你能找到它吗?
生:“居然”,因为我们姐弟几个之前没有想到花生会有收获,后来收获了,出乎意料。
师:此时满载而归的姐弟几个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我猜他们一定激动万分,你能不能读出激动的心情呢?自己试一试。
师:经过翻地浇水施肥等等这一系列过程,本来就应该有“收获”呀,为什么结果出乎他们意料呢?
生1:因为他说“没过几个月”,时间很短就收获了,让人意想不到。
生2:而且这还是一片荒地,不知道能不能种出东西来。
师:看来这是他们第一次耕种,并且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这简直太让人意外了,换作是你,一样会喜出望外,那我们带着收获后的惊喜,再来读一读。
三、 删繁就简,体会详略
(一)详略之道
师:短短一段话,就写了种花生和收花生这两件事。我们继续读课文,作者围绕“花生”还写了哪些事?
师:(出示删减后的课文)你觉得这样的写法与课文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生:文章没有主次,从种花生、收花生到尝花生、议花生都很“平均用力”,根本读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
师:文章主次、详略,是根据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进行剪裁的,从落花生播种到收获果实,经过了几个月的过程,作者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就是略写。根据“看详略”的方法,联系课文说一说“尝花生”和“议花生”哪一个是重点?
生:“吃花生”是略写。而“议花生”用了十二个自然段,是详写。
(二)对比之法
师:父亲为什么没有让我们直接品鉴花生,而是让我们姐弟议论花生的好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很多,你能说说它的好处吗?
|
花生 |
桃、石榴、苹果 |
位置 |
埋在地里 |
高高挂在枝头 |
外表 |
矮矮地长 |
鲜红嫩绿 |
印象 |
挖起来才知道 |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
师:花生的好处有这么多,但最可贵的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是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炫耀自己,而是默默无闻,低调做事。
生2:花生外表虽然其貌不扬,但是重要的是它很有用。
师:孩子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经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认识到花生品格的可贵?
生:父亲先是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然后再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师:你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吗?
四、 明理导行,落地“声”根
(一)明理
师:杜牧诗云,“似火石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要是我呀,我要做石榴人,我美丽又美味,凭什么要像花生一样深埋土里,不让人知道?
师:石榴花绚烂多彩,石榴甘甜多汁,它们一生成熟一次,也就成功一次,它挂在枝头就是在展示一生的成功。可是我们漫长的人生路,是靠无数的成功连接而成的,一旦骄傲炫耀,也许明天就要品尝失败的苦果,重重地摔落在地下。
此刻,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番话(出示课文),你能领悟父亲对子女的深刻用意吗?
(二)导行
师:父亲的深意你们明白了,许地山先生也明白了,他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那何为“体面”,何为“有好处”呢?走进许地山的世界,你就知道了。(出示许地山经历)
师:在许地山先生心里,和“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
生:是教书育人,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
师总结:许地山始终铭记父亲的殷切希望,始终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他以“落华生”为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纵然岁月如流,但流转的时光永远无法掩盖许地山的光辉。落花生,落花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