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精巧的诗意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鹭”、“黛”等生字,掌握“长喙”、“清澄”等词语
2、 正确、流利的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含义。(教学重点)
3、 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单元感知,万物皆情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民顺小学的柯洁老师,欢迎大家进入五年级的学习。
1、古诗导入,为“白鹭”出场打下铺垫
通过《绝句》、《渔歌子》两首古诗让学生发现万物皆情语,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引出第一课《白鹭》。
人是万物的尺度,不管是杜甫笔下直飞云天象征春天的白鹭,还是张志和眼中以西塞山为景代表自由的白鹭,它们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笔下的《白鹭》。
2、熟读词语,概括课文大意
选取课文关键词,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开阔课文大意。
白鹭、蓑毛、长喙、色素、嵌入、清澄、镜匣、韵律、恩惠。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几个词语简单的将课文中的白鹭描绘出来呢?我们不妨跟着音乐来思考一下吧。
预设: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铁色的长喙、雪白的蓑毛,色素的搭配都很适宜,远远望去,就像是嵌入在一幅清澄的山水画中,那清新的田野就是它独特的镜匣,仔细聆听,风声雨声鸟鸣声,大自然的韵律是如此的动听,这一切都是大自然赠予的恩惠。
二、回归本文,走进“诗意”
1、凝练句子,概括大意。
从首尾两段概括白鹭在作者中的形象,强调“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在这两句话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让你印象深刻?老师听到不少同学说“精巧”、“韵”,翻开字典,我们发现,精巧的意思是“精细巧妙”,诗歌怎么可以精细巧妙呢?原来,诗歌的“精巧”是针对语言的,诗歌中的音、韵、意要精细巧妙地对仗、般配,才能让人感受到诗歌的美丽,那作者为什么把白鹭称之为“一首精巧的诗”呢?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这精巧的诗意美吧!
2、寻找诗意美——走进“白鹭”的外形美
朗读指导,从白鹭外形中感受精巧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段文字,看看白鹭究竟美在哪?
3、寻找诗意美——走进“白鹭”的画面美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6-8段,边读边想,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1)清田钓鱼图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通过“钓鱼”和“捉鱼”的对比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看看画面中还有哪些景色。
(2) 清晨望哨图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望哨是动物界弱肉强食的一种表现,是充满紧张、警惕的,你们觉得课文中的白鹭是在望哨吗?
是啊,如果白鹭真的在望哨的话,那画面就欠缺美感了,那白鹭如果不在望哨,它在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出你的想法吧!
(预设:
这是一只羽毛刚刚丰满的少年白鹭,他在——眺望远处的山峰,幻想山那边的风景;
这是一位慈爱的白鹭母亲,她在——看着远处池塘嬉水的孩子;
这是一位刚刚捕鱼回来的白鹭父亲,他在——巡视着周围的一草一木,守卫家园。)
(3) 黄昏低飞图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哇,寂静的天空因为有了白鹭而更具生命的活力,落霞与白鹭齐飞的画面是多么动人美丽啊,试想一下:
夕阳西下,放学回来的孩子看到眼前的白鹭,他们会——
(预设:在田野间追逐着白鹭,与白鹭玩耍)
干完一天农活的父亲,看到白鹭,他会——
(预设:因为眼前美丽的景色忘却一天的疲惫)
烧好晚饭,等着家人回来吃饭的母亲,看到白鹭,她会
(预设:在窗口驻足,静静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听完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不禁想到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清新脱俗、悠然自得的白鹭给平淡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抹快乐,装饰了别人的梦,此时此刻的白鹭一定不知道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眼中的风景吧……
三、古今对比,升华情感
通过对比杜牧笔下的白鹭和郭沫若笔下的白鹭,让学生感受二者的不同。
三幅美丽的画面中,白鹭这充满诗意的小精灵与大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引人遐想,杜牧也把这三幅画面写进他的诗中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雪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同学们,你们能将诗句和课文对应吗?相信这一定难不倒你们,那你们是更喜欢谁笔下的白鹭呢?课后请和你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