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通过朗读,了解故事大意,勇于提问,能仿照课后问题清单提出问题,并简单分类。
3.通过对具体词句的对比体会,理解豌豆苗的生长与小女孩病愈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体会童话故事背后对生命奇迹的赞美,作者对于心灵的细致关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主动提问的质疑习惯;能初步对提出的问题分类,了解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的提问与针对全文提问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2.通过具体词句,体会安徒生对心灵的细致关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提问策略:阅读时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养成敢于提问、勇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1.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谁来读课题?
“豆荚”的“荚”读第二声,再读一遍。
2.(出示作者和译者)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安徒生,译者是叶君健。一位是蜚声国际的儿童文学创作者,一位是译作等身的优秀文学翻译者,他们都值得我们铭记。让我们连起来再读。(题目—作者—译者)
3.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话故事。(板书:童话)
二、学习生字。
1.同学们,这篇课文不用课前预习,现在请借助课后生字表,轻声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很长,但这个故事线索很清楚。现在不看书,你还记得这个故事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1)教师引导回顾课文内容:一个豆荚变黄了,裂开了,五粒豌豆被小男孩(当子弹射了出去)。最后那一粒落在了哪里?(预设: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成了一个囚犯)
教师顺势出示词语:青苔 裂缝 囚犯
请学生朗读,相机正音:“苔”是第二声,“缝”是后鼻音。
(2)这粒豌豆生根发芽,被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发现了。母亲做了什么事?
学生边回忆边回答,教师出示词语
棍子 支起来 窗框 盘绕
请学生朗读词语,相机正音:“框”是后鼻音、第四声,“绕”读第四声。
(3)另四粒豌豆中,有三粒的结局是—被鸽子吃了,还有一粒——掉脏水里了。
(4)课文的结局是什么?(小女孩微笑)
教师出示:洋溢 朗读词语,这个词语给你什么感受?
“洋溢”都是三点旁,它本来的意思是形容水很多,都溢出来了,在课文里指笑容很多,开心的感觉充分流露。
(5)齐读词语。
青苔 裂缝 囚犯
棍子 支起来 窗框 盘绕 洋溢
3.教师小结:我们抓住主要情节梳理了文章脉络,认识了生字。
三、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 那么长的课文读一遍是不是都读懂了呢?(出示第二单元页)宋代的大儒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自己能提出什么问题。
出示要求:
(1)读一读,积极思考,将自己的问题写在即时贴上。
(2)贴一贴,问题提在哪里,就将问题贴在生字表的后面。
老师做示范将问题贴在书上的相应位置。学生默读,将问题写在即时贴上,并贴在教材上。
2.小结。
同学们再次默读了课文,并提出了问题,写在了即时贴上。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记录。老师发现同学们最少的提了1个问题,最多的提了N个问题,积极动脑,学贵有疑。
四、交流问题,小组研究。
1.那么多问题,让我们在小组里交流研究一下。
出示要求:
(1)在组长的组织下,依次交流自己的提问。
(2)将提出的问题贴在“小组问题清单”中“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的提问”和“针对全文 的提问”的相应位置,注意:相同的问题只保留一个。
(3)小组长梳理小组问题清单,简要统计,上台汇报。
请一人读要求,关注是否连贯流畅。
再请一人给出提醒:在原有的基础上,你觉得哪里还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呢?评价:重要的话要多读几遍。会读要求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并寻找全班交流的典型小组问题单。
2.小组上台汇报
(1)要求:同学们,要认真倾听每一小组的汇报。
(2)展示学生的问题,教师点评。
针对课文一部分的问题有几个?针对全文的有几个?
问题是针对课文一部分的(字、词、句、段),还是针对全文的(主旨、大意、宗问题、大问题)?
提的问题是否完整?标书是否清楚?
小组完成任务的态度是否认真?小组长汇报是否有序?
3.小组长都上台,同学们来看看,对这些小组问题清单,你们有什么发现?
4.总结:分类归纳,我们是怎么提问题的?都是在哪里提问题的呢?总结方法——提问路径。
预设:
对重点段落(词句)提问,如: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最了不起的吗?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课文说呗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这些都是局部问题。
对主要人物提问,如:为什么一粒小小的豌豆苗的成长让小女孩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为什么小女孩会好起来?
对题目提问,如:为什么安徒生不写“一粒豌豆和小女孩”,却写“一个豌豆荚里的五粒豆”?
对主要关系提问,如: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这是整体问题。
5.像这样,我们既可以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立足全文,抓住核心来提问是阅读长文的好方法。当我们抓住主要任务、主要关系、关键段落进行提问,我们能更好地抵达安徒生童话核心,破译文字背后的秘密。
五、成果分享,收获总结。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经历了两次全文的初步认知,先是个人研究,自主提问,接着小组合作,归纳提问,并进行了小组问题清单的交流。
对于提问,你有什么体验和收获?
2.同桌讨论,发言
六、总结全文,引出问题。
提问是门学问,要学会质疑。现在,大家看课后练习,编者给我们提了怎样的问题?
出示问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这是个针对全文
问题,还需要我们反复阅读课文才能找到答案。下节课我们就来深入阅读,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童话
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
提问 勇于提问
针对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