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 潮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重点积累四字词语“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介绍钱塘江大潮,学习课文在描写潮来的场景时运用了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紧扣景物特点,有序表达。
2.结合关键词句,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钱塘江海潮的资料和诗句。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重点积累四字词语“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等词语。
2.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3.阅读潮来时的语段,想象画面,体会大潮的壮观。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初步感知奇观。
1.同学们,(出示中国地图,标注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有一条河流叫做“钱塘江”,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去“观潮 ”。(板书课题)
2.同学们,注意“潮”字的书写,它是左右结构,部件之间要写紧凑,注意相互穿插才美观。
3.课文开篇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1)指板书,课题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2)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归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理解的生字词尝试结合上下文体会。
2.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结合词语朗读。
(1)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人群沸腾 (群众)
(2)闷雷滚动 风号浪吼 (潮声)
(3)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 (形态)
三、理清脉络,感受奇观。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3.紧扣“声形”,感受奇观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观”?
学生自由朗读。
(2)你从哪里感受到这真是“天下奇观”呢?(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发言中,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预设一:感受大潮声音变化之奇。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声音越来越大)
预设二:感受大潮形态变化之奇。
一条白线——堵水墙——白色战马 (气势越来越大,场景越来越壮阔)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 观潮
潮来前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 形态
潮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