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作者:杨思捷 日期:
2025-04-02 点击:
次
《巨人的花园》是王尔德经典童话,通过巨人从自私到慷慨的转变,揭示分享与爱心的力量。以下从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角度反思教学中的亮点与改进方向:
一、教学亮点与成效
象征意义的深度挖掘
学生通过对比花园的四季变化(寒冬与春日的转化),理解到童话的隐喻:自私导致封闭与孤独,分享带来温暖与生机。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心理(如巨人看到孩童时的愤怒与后来的愧疚),帮助学生体会情感变化的内在逻辑。
角色扮演激活共情
邀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巨人、孩童的对话,并提问:"如果你是巨人,推开孩子时心里在想什么?" 通过代入式体验,学生能更直观感受人物的矛盾心理,理解转变的合理性。
联结生活的价值观引导
设计讨论环节:"生活中是否有类似‘花园’的分享经历?" 学生举例班级图书角、运动器材共享等,将抽象主题落地为具体行为,强化道德认知。
二、教学不足与改进方向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不足
部分学生忽略关键伏笔(如巨人归来前的花园状态),导致对转变契机(孩童的眼泪、小男孩的拥抱)理解较浅。未来可借助情节地图梳理故事脉络,标注细节对主题的推动作用。
分层任务设计的缺失
能力较强的学生快速完成主题分析后缺乏延伸任务。可增设开放性思考:"如果巨人再次拒绝分享,故事会如何发展?" 或结合现实议题讨论(如环保中的资源共享),满足不同认知层次需求。
情感升华的实践性不足
学生能复述道理,但缺乏行动内驱力。可设计"共建班级花园"活动:每人带一株植物或一本书,体验分享带来的集体温暖,将文本价值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创新教学策略建议
跨学科融合:
结合美术课绘制"巨人心境变化图",用色彩表现情感(冷色调→暖色调);科学课探讨花园生态链,理解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
批判性思维拓展:
抛出争议性问题:"巨人是否有权禁止他人进入花园?" 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个人权利与群体利益的平衡,培养多元视角。
多媒体资源辅助:
播放动画片段对比花园场景,直观感受视觉冲击;选用轻音乐《春之声》作为朗读背景,增强情境沉浸感。
四、结语
童话教学需兼顾文学审美与德育渗透。《巨人的花园》的课堂应成为一座桥梁,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将"分享"的种子植入心田。未来教学中,需更注重从"知"到"行"的转化,让语言感悟与生命教育真正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