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回归儿童本真的阅读

作者:杨思捷  日期: 2025-04-02  点击:
【内容】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
【案例】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师:小朋友看得真投入,小蝌蚪找妈妈时遇见了谁?
生:鲤鱼,乌龟。
师:真棒!那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们都说了什么?
生:想!
师:快跟上小蝌蚪一起去看看吧。小蝌蚪踏上了寻找妈妈的旅途,在路上他先遇见了谁呢?
生: 鲤鱼阿姨
师:(师出示鲤鱼的图片并指导学生进行画面观察)鲤鱼阿姨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问鲤鱼阿姨的?鲤鱼阿姨是怎么回答的?
生:(交流)
师:后来它们又遇见了谁?小蝌蚪的动作怎么样?乌龟是怎样回答的?
师:(交流)
【感悟】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在朗读指导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鼓励他们对文本的独特感悟。例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想法。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它们的妈妈,有点好笑,所以要笑着说。我认为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是孩子们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读好对话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词语的解读。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乌龟的两次对话中运用了不同的动词:“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两个动词在心情和方位上的不同。我和坐在前排的李宁嘉怡来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宁嘉怡扮演鲤鱼阿姨。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学生:“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同样,我和另一位同学合作扮演“追”,让同学们能感受到“追”是从后面快速地跟上,并体会小蝌蚪兴奋的心情。就这样,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读。几次的体验后,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更加热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