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王崧舟《爱上语文》有感
作者:杨思捷 日期:
2025-04-02 点击:
次
我认真观看了王崧舟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的《爱上语文》系列讲座,一共十二讲,每一讲听完都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位小学生,尽情地享受着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
在这十二集中,王崧舟教授向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强调了一个正确的观念: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
学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
学好语文,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文化人。
学语文要以学做人为第一要义。
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
王崧舟教授的这次讲座为所有的语文老师明晰了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才能爱上语文。
说起语文,一篇篇传承千年的经典作品,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丰厚文化。我们该如何学好语文,习得文化,王教授从古典诗词入手,让我对诗词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和认识。
一、读诗是有思维路径的
王教授提出读诗时思维的路径不能是从实用的角度、纯理性的角度来读。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诗的逻辑是情感的逻辑。语文老师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解读诗词的时候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二、读诗中的厚与薄
王教授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抓手,为我们讲解了读古诗词的三个层次,首先,要把诗词读厚,接着要把诗词读薄,最后要把它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才是最终目的。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书读百遍大有讲究、大有门道、大有奥妙。它不是数量上的要求,而是层次上的要求,更是质量上的要求。
那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词读厚呢,那就要把这首诗词生发开去、拓展开去、扩充开去、链接开去。王教授为我们指明了三条思维路径:一是参考别人的体会和感悟。例如有人在读《长相思》这首词时拿榆关与故园进行对比,形成空间上的一种张力,拿故园的夜晚跟征途之上的夜晚进行对比,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张力,这就是一种对比的思维策略。但是也不要只读一篇,还要读多篇别人的解读。如果碰上解读的有矛盾,就需要第二条思维路径:去研究作者本人,研究这个人的生平,读这个人的其他作品。第三条思维路径是抓住关键的意象,再看看别的诗人是怎么写这些意象的。
把诗词读薄,跟其数量的多少、篇幅的长短没有太大的关系,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词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如长相思是这首词的题目,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思。词的上阙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写的“身”,而下阙则是一个“心”。读薄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读活,要把自己放进去,感受着诗人的感受,体验着诗人的体验。
这三个层次的解读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诗词,在其他的文学作品解读时也是同样的。
三、言与意的转化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意象的语言,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是用意象本身来说话。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从言到意,从意再回到言,需要找中介——意象,读诗或词需从言到象,再到意,诗人写诗词是从意到象再到言的过程。王教授说:“我们学好古典诗词,其实不是转化意象,真正转化的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如此我们还原出来的意象才越来越有深度与魅力。”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诗歌素养的修炼,在带着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人生境遇,结合当时时代的文化背景等,理解和感悟诗词背后的志、情、思。平时的语文教学绝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传承语文中的文化美,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从内心处真正爱上博大精深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