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活动一:访书院,认识周铁名人
1.周铁这座历史古镇,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志士,为传承这份爱国情怀,我校开展了“追寻历史足迹,传承爱国情怀”主题活动。上节课,我们通过凭吊岳飞古战场,学习《古诗三首》,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豪情。这节课我们将来到第二站:竺西书院。这座小小的书院中,走出过许多仁人志士。
2.谁来介绍一下你在寻访中认识到的周铁名人?
介绍沙庆林:他是我国公路领域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他执着为祖国修好公路,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公路建设领域诸多空白;他7次援建亚非六国公路工程,为祖国赢得声誉。他将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为我国公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3.众多仁人志士为了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曾有这样一位伟人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周恩来。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周总理一生最好的写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5.中国怎样才叫“崛起”呢?(富强、繁荣、强大),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这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活动二: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96页,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周恩来。
(一)检查字词,梳理事件
1.出示要求: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预学单中你们找到的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想想课文写了几件事?
2.刚才同学们读得特别投入,不过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两个字音,有的同学没读准。第一个词,谁来读一读?
(1)“背着伯父”
背[ bèi ]着伯父。读成第四声。那请你说一说,背着伯父是什么意思啊?(瞒着伯父)如果读成背[ bēi ]着伯父,那就变成把伯父——背在背上了。
小结:理解了字义,就能读准字音。
(2)“为之一振”
①为[wèi]之一振,在这里为是表示因为的意思。为之一振啊,就是因为周恩来的话而感到振奋。
②你看,为字还出现在文中的这些语句中,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啊?(为了)
③当为字表示原因和目的的时候,都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背着伯父”“为之一振”
过渡:这句让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读书誓言,可不是偶然说出来的,是由一件又一件的事不断地触动下形成的。
3. 同学们找到了哪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呢?根据这些词,你觉得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呢?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1-10
12岁那年 东北奉天 11-14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15-17
小结:根据时间、地点的词,我们就将3件事清楚地划分了出来。
(二)抓主要人物和事件
1.同学们在预学单中还找到了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老师挑选了3位同学的预学单,请这3同学上台交流。
(1)第一件事3位同学都写得差不多,谁能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连起来说说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做了什么) |
新学年开始了 |
修身课上 |
魏校长 |
问为什么读书 |
周恩来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2)第2件事找到的就有差别了,请2位同学分别说说第二件事的主要内容。
时间 |
地点 |
主要人物 |
事件(做了什么) |
十二岁那年 |
奉天 |
伯父 |
说中华不振 |
周恩来 |
疑惑不解 |
预设:
时间 |
地点 |
主要人物 |
事件(做了什么) |
十二岁那年 |
奉天 |
伯父 |
告诉周恩来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 |
周恩来 |
疑惑不解,问为什么被外国人占领 |
❶你们觉得哪位同学概括得比较清楚、简洁?2位同学找到的事件有所不同,同学们觉得哪件才是主要事件?(哪件事更关键?)
小结:主要事件就是在众多事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事件。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只要说主要事件,其他事件可以不提,这样会更简洁。(板书:主要事件)
(3)谁来连起来说说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做了什么) |
一个星期天 |
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 |
周恩来 |
看见、体会 |
一个女人 |
哭诉 |
||
中国巡警 |
不惩处、训斥 |
||
周恩来同学 |
|
||
围观的中国人 |
紧握、劝慰 |
||
外国人 |
|
❶3位同学都找到了不少人物,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会显得特别啰嗦。我们要学会抓住主要人物,排除次要人物,这件事中哪些次要人物可以不提?(周恩来的同学、外国人、围观的中国人)(板书:主要人物)
❷请你对着表格重新说一下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做了什么) |
一个星期天 |
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 |
周恩来 |
看见、体会 |
一个女人 |
哭诉 |
||
中国巡警 |
不惩处、训斥 |
2.通过预学单对比,我们发现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将表格调整为这样:
时间 |
地点 |
主要人物 |
主要事件(做了什么) |
新学年开始了 |
修身课上 |
魏校长 |
问为什么读书 |
周恩来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十二岁那年 |
奉天 |
伯父 |
说中华不振 |
周恩来 |
疑惑不解 |
||
一个星期天 |
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 |
周恩来 |
看见、体会 |
一个女人 |
在哭诉) |
||
中国巡警 |
不惩处、训斥 |
3.第四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那你看这三件事,谁是因?谁是果呢?课文先把“结果”写在了前面,把“原因”放到了后面,这种写作顺序叫——倒叙。
4.按照先因后果的顺序,他应该是这样的:
时间 |
地点 |
主要人物 |
主要事件(做了什么) |
十二岁那年 |
奉天 |
伯父 |
说中华不振 |
周恩来 |
疑惑不解 |
||
一个星期天 |
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 |
周恩来 |
看见、体会 |
一个女人 |
哭诉 |
||
中国巡警 |
不惩处、训斥 |
||
新学年开始了 |
修身课上 |
魏校长 |
问为什么读书 |
周恩来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5.谁能看着屏幕将3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完整、有条理)
6.你能根据表格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给每件事列一个小标题吗?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立下读书志向
7.能不能看着小标题再说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现在说得就更简洁了。
活动三:品语言,感悟报国情怀
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00多年前的那堂修身课,推开那间教室的门,去见证誓言的诞生。
1.出示要求:请同学们默读1到10自然段,圈画出描写魏校长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关键词句,说说你从魏校长言行的变化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
(1)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从中你读到了什么?(魏校长对这个问题很重视,这是一个值得孩子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2)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①你从中有读到了什么?(魏校长关注每一位学生)
②当时只有1个同学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也很想知道他在想什么。你们知道他在想什么吗?他会想起哪些事?(他伯父的话,想起了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的场景,又想到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
③耳闻目睹中华不振后,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拯救祖国和人民?现在他有了答案,什么答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结:是的,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就把救国救民的责任扛在了自己的肩头。
(3)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①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被周恩来的话震撼到了,很惊讶)
②他为什么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③面对魏校长的提问,周恩来是如何回答的?同学们又是怎么回答的?
(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光耀门楣”是什么意思?(给自己的家族增添光彩。)
④这三个同学和周恩来的读书志向有着什么区别?(他们为了个人、家族的利益,而周恩来是为了祖国和人民)
小结:周恩来的回答出乎了魏校长的意料,同时也让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他怎能不感到振奋。
(4)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①从魏校长的变化中,你读到了什么?(震撼,不敢置信,想要再确认一遍)
②周恩来的这句誓言说两遍。相同的回答给你的感觉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第二遍更为坚定。)
③来,老师来读周恩来的第一次回答,你们来读第二次好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听了周恩来的2次回答,魏校长有什么变化?
(5)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①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读到了魏校长的激动、喜悦,对周恩来的赞叹,对孩子们的期望)
②“当效此生”的意思,出示字典上的解释——效:A.仿效、学习;B.功用、成果。选择哪个选项比较合适呢?“此生”是指谁?再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③什么叫“有志者当效此生”?(有志向的人就应当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是有志者吗?
小结:每一个有志向的人,都应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读书!
2.现在,老师想和大家合作着读一读这件事,把这动人时刻再现出来,我现在就是魏校长,你们就是学生们。
师:(以魏校长身份)这节修身课,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1:为家父而读书
生2:为明理而读书
生3: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手势示意大家把手放下来,走向一个静坐着不动的学生):周恩来,你来回答。
生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为之一振):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生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活动四:联名人,立下读书志向
过渡:像周恩来这样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读书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周铁就有很多这样的名人。
出示:在大学的基础课结束后,沙庆林和同学们开始选择专业。其中最苦、 最累、 最没人愿意学的就是公路专业。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公路仅8万公里,还是“晴通雨不通”的土路。沙庆林觉得搞建设、发展经济,必须要有公路。怀着为祖国修公路这种朴素的热情,沙庆林毅然选择了公路专业。当时,全班有80多名学生,只有4人选择了这一专业。最终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沙庆林一个人。
1.大家看看沙庆林这段文字,请你认真读一读,圈出主要人物与事件,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你觉得沙庆林和周恩来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这是一句多么崇高,多么振奋人心的誓言啊!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4.今天我们站在竺西书院,面对这些前辈又应立下怎样的志向呢?
交流
6.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流传百年的读书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信这句话会陪伴你们一路同行。
7.总结课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从周恩来和周铁名人的身上感受到了为祖国、为人民努力学习的报国壮志。下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作业:寻访周铁程天民故居,并查阅资料,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将程天民院士的故事简要地讲给父母听。
板书: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周恩来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立下读书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