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西门豹治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豹、娶、媳”等12个生字,会写“豹、派、娶”等15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正确理解三个“闹”字,学习简要复述的方法。
3.正确理解三个“闹”字,感悟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三个“闹”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教学准备:ppt
二、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互相认识一下好吗?自我介绍:我姓×,名叫××。你们也能用老师刚才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吗?请生自我介绍。
总结:很高兴认识大家,原来我们的姓名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姓都是一个字。其实啊,我们国家绝大部分人的姓都是一个字,但也有两个字的情况,这种姓叫做复姓。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古代的人物,他的姓有两个字。(板书:西门豹)
像这样的名字还有:司马迁、诸葛亮等。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西门豹的故事,板书读题,理解“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可以让学生与老师接拉近距离,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中华百家姓文化的熏陶。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大家预习了课文,生字肯定难不倒你们。出示生词:
派 娶 淹 扔 骗 (动词,注意韵母)
西门豹 巫婆 媳妇 官绅 徒弟 媳妇
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
生字指导:
1.出示“豹”的文字演变过程,边口述边指导写字。
2.指导“媳妇”两个不同音的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3.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 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是连续出现的?谁能连起来读一读?这样两两对应,读起来真有韵味、有节奏。读一下后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什么呀?(害怕)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 )→ 兴修水利
三、精读第一部分,调查民情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西门豹为什么要调查民情?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为什么吗?(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2.读一下,你眼前仿佛呈现了一个怎样什么画面?指导课题朗读“治邺”读出坚定。
(二)学习第二到九自然段
1.西门豹通过四次询问老大爷调查到了民情,找到了真相。首先我们来关注第一次问答,他都了解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老大爷说这段话时会是怎样的语气?谁来读一读。
2.这样的结果你相信吗?西门豹相信吗?
3.同学们,既然这一切不是河伯在闹,那到底是谁在闹?又是怎么闹的呢?请你读一读3-9自然段,找一找真相。
(1)第四自然段:是巫婆和官绅在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在闹?请你读一读。
(2)第六自然段:是巫婆在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在闹?请你读一读。(“只好”“眼睁睁”“漂、浮、沉”)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含义,体会老大爷心情,为下部分体会“西门豹做法之妙”做铺垫。】
(3)二问三问,我们找到了真相,再看四问,你又发现了什么?漳河没有发过大水,事实上是因为这里年年干旱。这是天灾啊。巫婆和官绅正是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了老百姓。
总结:同学们,真相就这样被一步一步地揭开了,故事的情节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被推进了,人物的形象就这样一次比一次更鲜明了。
这么精彩的内容,让我们再次读一读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中的精彩的人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四、根据提示,简要复述
1.合上书本,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简要复述1-9小节的内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0页,对于调查民情这一情节的复述在交流平台中还有更明确的要求,你找到了吗?看来这一情节的简要复述还要说得更简单一些。课后请你练习一下,试着说得更简单一些。
【设计意图:参照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
(五)、作业布置:
1.继续进行简要复述“调查民情”,试着说得更简单一些。
2.尝试简要复述“惩治巫婆和官绅”,可以详细一些。
三、板书设计:
26.西门豹治邺
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调查民情
人祸 天灾
惩治官绅和巫婆 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