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深度融合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观摩感悟
作者:杨思捷 日期:
2025-04-01 点击:
次
大单元视域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深度融合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观摩感悟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张老师执教的《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以其精妙的单元整合设计与创新的教学实施策略,为语文要素的落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这堂课不仅展现了大单元教学的独特魅力,更凸显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共生关系,令人耳目一新。
一、单元统整:构建“生命化”学习生态
张老师深谙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通过创设“赏闸口海棠园观学生作品展板”的真实情境,感受奇妙的世界,继而发布学习任务,布置主题为“我们奇妙的世界”的展板。这种基于大概念的单元重构,使静态的文字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探究任务,学生在策划展板、设计解说词的过程中,自然习得“按时间顺序”“多维度观察”的写作策略。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云游海棠”的课前预热,通过AR技术呈现花瓣绽放的微观过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为理解“看似无生命却充满生机”的单元主题埋下伏笔。
二、任务驱动:搭建“阶梯式”学习支架
课堂呈现清晰的“输入—内化—输出”闭环设计。在“探秘天空的珍藏”环节,张老师创新采用“三阶式阅读法”: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天空和大地这两个部分来布置展板的展区,即天空的珍藏和大地的珍藏两个部分。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发现文本按时间顺序描写,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式,让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自然之美。继而借助图片、动画、生活经验等多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生畅所欲言“云彩的样子”,“小雨点还会唱什么歌”,“水洼里映射我们怎样的脸”,“群星闪烁像什么”等等奇妙的事物。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使“学会观察”的抽象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行为。课堂上,张老师注重朗读的指导,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画面感。
三、创意表达:开启“个性化”创作空间
在文本深度体验的基础上,张老师鼓励学生抓住变化、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创作,交流天空的珍藏还有什么,说说自己的奇妙发现。将阅读与表达有机结合,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如果这个环节在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文字或图卡等形式布置在展板上,可以增强学生活动的参与感、体验感,从而形成观察自然发现美的良好氛围,也回应了课初发布的布置展板这个活动要求。
这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大单元教学中,应着力构建“观察—理解—创造”的完整学习链。张老师通过情境化任务设计,将语言要素转化为可体验、可操作、可迁移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在跨学科融合方面,AR技术的适度运用与个性化表达的引入,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更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边界,为培养学生新时代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提供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