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成荣致用语文名师工作室
(主持人:蒋成荣 )研修简报
(第 13 期 2023 年 10月10日)
主持人:蒋成荣 活动形式:集体研讨
研修主题: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研讨
编委: 蒋成荣、王媛 审核:蒋成荣
目录
1.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展示...................... 02
2.导师点评,专家评比.......................... 05
3.再次集体研备,准备课堂展示.................. 06
4.学员主题设计稿.............................. 07
恰逢十月,秋高气爽,别过了夏的绚烂,我们迎来了秋的静美。秋之美,在于叶的沉淀,教之美,在于师的钻研。2023年10月10日下午,宜兴市蒋成荣致用语文名师工作室单元主题式学习设计集体研讨活动在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举行,导师蒋成荣、邹清,江苏省特级教师沈华英、宜兴市小学语文兼职研训员周蕾珍老师以及全体工作室成员出席了本次活动。
01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展示
“水本无华,相荡乃涟漪生;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光。活动伊始,老师们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和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展开单元主题式学习教学设计展示。
学员们以新课标为依托,在研究教材、学情的基础上,紧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构建了丰富多样的主情境和单元任务群,老师们也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共享智慧,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六上第八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图
02导师点评,专家评比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汇报结束后,蒋成荣导师对各成员设计的任务群给予了肯定,赞许,认为工作室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做到了准备充分,积极分享,并提示老师们在进行单元主题式学习设计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意,同时希望工作室成员们继续学习,加强实践,不断拓展和提升自己。
经过评比,於敏、施文瑶、王婧、陆婷婷、韦燕文、王媛、费姣、黄晨等老师获得一等奖;杨思捷、张梦姣、刘文超、秦大方、蒋烨玲、芮彧、吴玲云等老师获得二等奖。紧接着,评委们为本次交流研讨获得一、二等奖的老师们颁发奖品,希望各位成员再接再厉,不断在教研之路上深耕。
03再次集体研备,准备课堂展示
颁奖完毕后,在导师和专家的带领下,四位即将在11月份上市级公开课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针对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交流,精心搭建每一课的任务框架,力争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真正达到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的效果。
思想有声,行动留痕,在时光里赶路,在研讨里收获。本次活动虽然落下帷幕,但奋斗没有停止,相信此次参加活动的学老师们都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让教育之花越开越盛,愈加绚丽多彩!
04学员主题设计稿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八单元主题式学习设计(一)
施雪梅
一、单元整体解读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专题,是新教材第一次为一位作家单独设置的单元,包括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以及他人怀念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还有“语文园地八”中关于鲁迅的名言诗句,习作“有你,真好”等内容。
《少年闰土》是小说,刻画了鲁迅先生少年时的伙伴闰土的形象;《好的故事》选自散文诗集《野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写想得少的特点;《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的现代诗歌,赞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本单元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透过鲁迅的笔触和别人眼中的鲁迅,初步认识和了解鲁迅,感受鲁迅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成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条,一个是基于阅读的训练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个是基于习作的训练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设计
这个单元的内容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这些都是文学,所以我们把这个单元定位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
(一)学习主题确定:致敬鲁迅先生
尽管本单元课文有鲁迅的作品,也有别人写鲁迅的文章,体裁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指向了“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这一学习目标。因此,以“致敬鲁迅先生”作为单元主题情境,就能把搜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品味鲁迅作品的语言、学习先生伟大精神等任务串联起来了。
(二)学习情境创设:本月学校公众号新增了“致敬鲁迅先生,传承民族精神”的专栏活动,现向全校师生发出征集令,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如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分享读书感悟,可文字、绘画、视频记录,体裁不限,形式不限。优秀作品可在平台展示,请同学们踊跃参与吧!
(三)制定单元目标:
1. 认识“郑、拜”等 25 个字,会写“缚、厨”等 25个字和“毡帽、项圈”等 29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和鲁迅名言。
3. 借助网络资源,结合“阅读链接”和相关书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鲁迅先生光辉的人格和不朽的精神。
(四)核心学习任务设计
1、编写鲁迅先生作品集
子任务一:搜集资料,了解鲁迅。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资料、查看书籍、询问家长等方式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如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其有大致的了解。
子任务二:精读课文,走近鲁迅。这个环节就是精读《少年闰土》《好的故事》这两篇课文,《少年闰土》一文中当时鲁迅先生才13岁,感悟少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十分羡慕 天真活泼又见多识广的闰土,感受少年时期的美好。《好的故事》创作于1925年,鲁迅先生正值中年时期,体会到他运用象征手法,用“昏沉的夜”象征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教师可播放《觉醒年代》中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对鲁迅先生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较直观体验。鲁迅先生透过文字启发人们同“昏沉的夜”进行抗争,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穿插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版块,学习鲁迅的名言。
子任务三:牛刀小试,读懂鲁迅。课程标准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和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可结合《少年闰土》一文中小练笔的要求,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写。
2、开展鲁迅精神交流会
子任务一:开展诗歌鉴赏会
各种形式反复吟咏诗歌,在对比阅读中理解诗歌内涵,和诗人一起怀念鲁迅;最后,结合补充的阅读资料,围绕“再谈鲁迅——我心中的民族脊梁”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鲁迅精神植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让学生自由朗读鲁迅作品并结合查阅到的资料发表自己的感慨。
子任务二:开展主题读书会
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挑选其他人怀念鲁迅的文章一起学习,如周海婴的《记忆中的父亲》、郁达夫的《怀鲁迅》、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等。依靠他人对鲁迅的回忆性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感慨,表达对鲁迅先生的崇高敬意。
3、演绎鲁迅先生舞台剧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子任务一:读懂文章分事件
子任务二:改写剧本初尝试 选择其中一件事来改写剧本,列出剧本名、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对话
子任务三:演好剧本来挑战
三、单篇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为例
基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小说的文体特质,本设计将教学内容重组为四个进阶任务。
任务一:
感知: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任务二:交流:刻画闰土形象的方法
如第一自然段“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抓住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插图,感受这段回忆的美好
第四自然段抓住“紫色”“银项圈”“见人害羞”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感受农村少年的淳朴。
任务三:体会: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拓展阅读《故乡》,借助资料,将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进行对比,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任务四:练笔:记录印象深刻的瞬间 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先景后人,先静后动,人景合一。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八单元主题式学习设计(二)
王 婧
一、单元整体解读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专题,是新教材第一次为一位作家单独设置的单元,包括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以及他人怀念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还有“语文园地八”中关于鲁迅的名言诗句,习作“有你,真好”等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个是阅读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个是习作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学习主题确定:致敬鲁迅先生
对标义新课标,本单元可以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根据此学习任务群“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的表达”等学习要求,创设“致敬大先生”单元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鲁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二)学习情境创设:(播放亚运会绍兴宣传片)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浙江绍兴作为承办亚运会赛事项目最多的协办城市火速“出圈”,而人们来到绍兴,除了看亚运会,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前来瞻仰鲁迅纪念馆,亚运的热度导致鲁迅纪念馆常常大排长龙。为了使我们更加方便地瞻仰鲁迅先生,追寻先生足迹,我们也来创建一个小型的“鲁迅纪念馆”,然后开展一次致敬鲁迅的共话会,你们愿意吗?
(三)学习目标设定: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新词,会写“缚、厨”等 25个生字和“毡帽、项圈”等词语。背诵鲁迅的名言,积累相关段落,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多角度感悟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
2、能在课前搜集鲁迅先生生平资料和鲁迅先生的相关故事,借助课文和资料,初步认识鲁迅先生关心穷苦人民、愿意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物形象。
3、能合理运用相关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和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对比阅读、模仿创作等形式,初步感受鲁迅先生朴实的文风以及善用对比、象征手法的写作风格。能查找其他作家描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感知不同作家的语言特点。
4、能运用第二人称叙事,通过对具体的事情、场景及人物的细节描写,撰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的文章,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情感。
(四)学习活动设计
结合以上,设计了以下主题学习活动:
三、单篇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以《少年闰土》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单元主题下单篇教学的设计:
任务一:分享交流,初识鲁迅
(播放亚运会绍兴宣传片)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浙江绍兴作为承办亚运会赛事项目最多的协办城市火速“出圈”,而人们来到绍兴,除了看亚运会,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前来瞻仰鲁迅纪念馆,亚运的热度导致鲁迅纪念馆常常大排长龙。为了使我们更加方便地瞻仰鲁迅先生,追寻先生足迹,我们创建了一个“鲁迅纪念馆”云空间。国庆期间,同学们搜集了不少鲁迅的资料,谁来交流一下?(生交流)
今天,我们将合力布置鲁迅作品展,通过第八单元的课文了解鲁迅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鲁迅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致敬先生崇高的精神内核。现在就让我们搭乘时光机,来到鲁迅的少年时代,走进和闰土在一起的鲁迅。
任务二:穿越时空,走进鲁迅
1、为了使作品展更吸引人,我们可以先制作作品的简介卡片,主要内容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那《少年闰土》主要写了什么呢?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参考课后习题2,它会给你启发。
2、检查字词读音、书写。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说先讲了“我”回忆闰土月下看瓜刺猹的场面,再写了“我”与闰土初次相识,然后再写闰土给“我”讲新鲜事,最后“我”和闰土分离。)
4、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分别是哪些段落写了这些事情。
一(1)二(2~5)三(6~18)四(19)
5、同学们,“我”和闰土的相处过程中,他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都有哪些新鲜事呢?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这部分内容,默读文章6~18段,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完成学用单)
①雪地捕鸟 ②海边拾贝 ③瓜地刺猹 ④沙地看鱼
用上地点+活动的概括方式真好!
任务三:读新鲜事,品品人物
1、简介卡片中也可以加入精彩片段和主人公介绍。
闰土给我讲了四件新鲜事,从篇幅上看,你觉得鲁迅最感兴趣的是哪件事?(瓜地刺猹)为什么呢?这种写法叫作?(有详有略)
2、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我”对瓜地刺猹最感兴趣呢?和其他部分比一比。
◎但你看,这几句对话统统没有提示语,你又看出了什么?
◎所以闰土是个怎样的人?(见多识广)
3、书上有这样一副插图,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再走入课文,看看闰土是怎么答的呢?可以读读他们的两次对话,也可以在位置上模仿他的动作。
◎所以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人呢?(能说会道)
4、你还能从哪个角度看出闰土的见多识广呢?
◎“我那时并不知道……”,用不知道反衬了闰土的见多识广。
◎“我”说了那么多个“不知道”,你能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羡慕、佩服、向往。(学用单:想象写话)(链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会鲁迅羡慕的原因。)
5、(出示插图)现在闰土正在讲给鲁迅讲瓜地刺猹这件事,再看看鲁迅,猜猜他的脑海里会想到什么呢?
闰土的描绘太生动了,这件事如同一幅画一样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出示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那鲁迅怎样用他最好的语言描述出来的呢?同学们,请你好好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鲁迅笔下的这个定格场景。
6、你认为这段文字好在哪里呢?(出示三个对仗词)你看,如果老师把他这样排列,它是不是就是一首小诗呢?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少年呢?(英武、机智勇敢、身手敏捷)
所以,我们就可以把这样的少年形象放入我们的云空间。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少年鲁迅的内心世界,接着完善我们的云空间。
课后作业:
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借助查阅到的资料,完善鲁迅纪念馆云空间。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八单元主题式学习设计(三)
黄 晨
一、单元分析:
1、人文主题:走进鲁迅
2、语文要素: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用主题:描写人物,表达情感
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两篇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习作《有你,真好》以及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先看人文主题 一一走近鲁迅。郁达夫曾在《怀鲁迅》中所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是统编教材中唯一一个人物主题单元,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为中心,编排了四篇各具特色的文章。《少年闰土》是小说,节选自《故乡》,刻画了鲁迅先生少年时的伙伴闰土的形象;《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写想得少的特点:《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13周年所写的现代诗歌,赞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其中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样的编排,既是为了从不同文体、不同视角和不同表现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认识鲁迅、走近鲁迅,最好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还愿意继续去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感受鲁迅作品及其人的伟大,从走近鲁迅到亲近鲁迅,从认识鲁迅到读懂鲁迅。再看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条,一个是基于阅读的训练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个是基于习作的训练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下面将依次进行解读。 1 阅读训练要素解读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这句话中,借助相关资料是方法路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则是要达到的阅读目标。这一语文要素的确立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关,因为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的学生较远,而且他的文字半文半白,且有绍兴特色,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借助相关资料,才能更好理解内容。关于“资料”的搜集查阅,统编教材从中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涉及有的是直接作为单元语文要素强调,有的则出现在交流平台以及课后习题中。借助下表可以直观地看到关于“查阅资料”的编排:
册序 |
单元 |
查阅资料要求 |
备注 |
三下 |
第六单元 |
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
交流平台 |
四上 |
第七单元 |
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
课后习题 |
四下 |
第三单元 |
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
语文要素 |
五上 |
第四单元 |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语文要素 |
五下 |
第三单元 |
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
语文要素 |
六上 |
第八单元 |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
语文要素 |
六下 |
第四单元 |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语文要素 |
由上表的细致梳理可知,统编教材不仅将查找和运用资料作为一种帮助阅读理解的方法,更是作为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的。资料,可以说是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尤其是本单元这种时代背景较远的文章。这里的相关资料,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文字、图片、视频等方面,比如单元导语页中鲁迅先生的图片、以及生平简介文字,还有 《少年闰土》一课中的两幅插图,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资料,从内容上看,相关资料包括课文中的注释、鲁迅先生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他人描写鲁迅先生的作品、他人对鲁迅先生及作品的评价等。从资料的获取途径来看,包括阅读书籍、网络搜索、询问别人等。研究鲁迅的资料浩如烟海,因此在单元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相关资料,指引搜集资料的方向。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则需要学生自己从大量资料中再进行筛选和甄别、寻找依据。文章特点不同,阅读目标不同,所选资料也就不同,学生应在五年级“结合资料”“学会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学会根据不同文本甄别、删选所选资料,真正为理解文章而服务。比如,在学习 《少年闰土》时,可先从了解时代背景着手,在此基础上走进鲁迅的文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值年、鹅鸪、蓝背、灌猪、渣、小毡帽、银项圈”等词,可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字典词典及相关图片、文字介绍进行理解;最后联系《故乡》中片段,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学习《好的故事》时需要引导学阅读课后资料链接,借助别人评价理解课文。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可通过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等相关资料与文章进行拓展阅读,促进学生对鲁迅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的理解。又如,《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是鲁迅的名言、名句,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其深层含义,同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积累更多与鲁迅有关的名言警句,并学会运用在合适的语境中。关于“理解内容”这一目标,统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
册序 |
单元 |
阅读训练要素 |
三下 |
第八单元 |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
四上 |
第四单元 |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四上 |
第七单元 |
关注主要任务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四下 |
第六单元 |
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
五上 |
第三单元 |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
五下 |
第六单元 |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六上 |
第一单元 |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
六上 |
第八单元 |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
从上表中可知,统编版教材从中段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要素,整体呈现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时一定要瞻前顾后,注意前后勾连,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运用学过的方法。比如四上第七单元的明确提出“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节“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的学习要求。到了四下第六单元则提出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这里的文章变成了 “长文章”。在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又提出了“加深”“深入”理解等更高的要求。本单元的课文写作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属于“难文章”,因此要想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需“借助相关资料”。在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部分,总结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四种方法:根据题目、抓关键句、以及理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段意相加,最后,提出“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要灵活运用”,体现了从总结方法,到强调灵活运用的转变。基于以上对于阅读训练要素的解读,可以尝试将方向性的、笼统的“要素”,细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单元阅读学习目标。单元阅读学习目标细化如下:1,阅读与鲁迅相关的文学作品,能从多角度感受鲁迅形象,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体会其精神境界。 2.能够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选择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资料作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关注文中场景及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并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塑造生活中鲜明的人物形象。5习作训练要素解读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这一习作训练要素是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相关联的。尤其是 《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课文,都是通过有详有略的事情来描写人物。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注意读写结合,通过课文的学习积累习作的方法。以“写人”为主题的习作训练要素,在统编教材中涉及多次:
册序 |
单元 |
习作训练要素 |
三上 |
第一单元 |
体会习作的乐趣,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激发习作兴趣。 |
三下 |
第六单元 |
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
四上 |
第二单元 |
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
四下 |
第七单元 |
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 |
五上 |
第二单元 |
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
五下 |
第四单元 |
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
五下 |
第五单元 |
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
六上 |
第八单元 |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
“写人”的主题习作,整体呈纵观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有关现出螺旋上升的状态。从“激发兴趣”“尝试”开始逐渐提高要求,如“写出印象最深的地方 ”“用多种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等,再到“表现人物内心”“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等更高层次的要求。分析本单元“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一要素,有两个需要注意的点:一是要通过一件或者几件事情写一个人:二是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将情感蕴含在事件的描写中。具体到本单元习作你,真好”。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的是“你”是谁?其次是“真好”体现在哪里?这个“你”可以是帮助过自己的、也可以是积极地影响过自己的,或者说是对社会有益的人。“真好”怎么写具体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因此,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事情,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通过描写具体的场景以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在教学时,可以回顾《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课文,把这两篇课文当范文,来提取写作表达方式,使学生迁移到本次习作中来。基于以上的解读,我们可以更科学、准确地细化本次习作的具体学习目标:1.明白“有你,真好”中的“你”指的是生活中曾给予你温暖、帮助等,让你觉得他(她)很好的人,想象这个人就在你的眼前自己正在用文字跟这个人进行对话,表达出真挚情感。围绕写作对象的“好”选择让你感触较深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清晰有条理地写下来,把当时的场景写清楚、写具体,运用第二人称进行叙事,倾吐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3“你”分享。交换习作,分享互评;如有可能把习作与文中的赏析互评时从事例是否具体,感情是否真挚,是否写出了这个人的“好”等方面进行欣赏与评价;根据他人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整体设计
核心目标:
1、借助资料(课文、书籍、网络资料),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情境:我校将开展鲁迅先生纪念周活动,六年级的同学需要通过对“走进鲁迅”单元的学习,帮助更多同学认识鲁迅、了解鲁迅、爱上鲁迅。
学习任务 |
学习活动1 |
学习活动2 |
学习活动3 |
活动目的 |
育人目标 |
学习内容 |
任务一: 纪念周准备会 |
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生平,讨论纪念周的形式、方法。 |
集思广益纪念周的资料来源 |
|
1.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2.为学生后续自主查阅资料提供方向 |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好奇和尊重之情。 |
单元导语页 课外鲁迅生平简介 |
任务二: 看看大家眼中的鲁迅 |
制作“有的人”与“有的人”比较表,从“评价、行为、结局”三方面比较 |
开展朗诵会,小组合作,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
补充资料,谈谈别人眼中的鲁迅有什么特点。 |
初步感知:鲁迅先生是甘为孺子牛的人, |
|
《有的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任务三: 认识亲朋眼中的鲁迅 |
绘制事件思维导图,列小标题。 |
定格印象最深的画面,说说理由。 |
写写对鲁迅的印象 |
丰富对鲁迅的认识:一个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任务四: 了解鲁迅的少年 |
画出文章内容梳理图、人物特点图 |
组织表演,再现少年鲁迅和闰土的相处时光 |
|
了解鲁迅作评的语言习惯 |
了解鲁迅生活的经历,明白他所向往、追求的生活 |
《少年闰土》 |
任务五: 走进鲁迅的梦 |
进入鲁迅的梦,捕捉“好的故事”。
|
借助资料,梳理“梦境”和“现实”的对比图。
|
借助对比图,为鲁迅“解梦”,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 |
走进鲁迅的内心,明白他的理想 |
|
《好的故事》 |
任务六: 悼别鲁迅、怀念鲁迅 |
分享搜集的资料,交流讨论鲁迅最突出的特点 |
为鲁迅先生写一段悼别词 |
|
|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回忆鲁迅》 |
任务七: 寻找生活中的“鲁迅” |
明确寻找方向,确定写作对象。 |
回顾表达方式,选择让你感触较深的事情清晰有条理地写下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
修改习作 交流分享 |
|
|
《少年闰土》 《好的故事》 |
三、典型简案
任务三:走进鲁迅的梦
情境: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欢迎同学们“走进鲁迅”的纪念活动的第三站“走进鲁迅的梦”,当一当“梦境解说员”。
一、进入鲁迅的梦,捕捉梦中的景物
圈画文中的景和物 想象梦中的画面 朗读美丽优雅的梦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关注“梦”中的景物,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理解课文,用想想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梦中的景物是美丽、幽默、有趣的。并且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平台,此处还可以设计一个评价表)
二、描绘梦中的情景,探寻好的故事
用画笔描绘梦中的景色;用语言描绘梦中的景色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景物的色彩,让学生用画笔画、用语言描绘,充分感知“好的故事”好在鲜明的色彩。一方面帮助学生将梦境具象化,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借助资料,为鲁迅解梦
1、初步认识“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
2、借助资料,完成“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的对比图
|
好的故事 |
昏沉的夜 |
是什么样的 |
美丽、幽雅 |
黑暗、残酷 |
文中指 |
梦境 |
现实 |
象征 |
美好的理想 |
当时的社会现实 |
3、补充资料,依托对比图,为鲁迅“解梦”
练笔“先生啊,您的梦我懂”
(设计意图:关于借助资料这一能力的培养,这里的三个活动是一个梯度的进阶:借助书本资料,借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老师补充资料。同时希望学生能够在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后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加深对鲁迅的认识,从而达到离鲁迅先生更进一步的任务)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八单元主题式学习设计(四)
王 媛
一、单元教学内容
大主题 |
大情境 |
任务 |
学习内容 |
主要活动 |
向鲁迅先生致敬 |
值此鲁迅诞辰142周年之际,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组精心策划,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合作,发起“向鲁迅先生致敬——争当鲁迅纪念馆小小讲解员”活动,在六年级学生中招募一批纪念馆讲解员,向鲁迅先生致敬,让更多的人理解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 |
任务一:创设情境,发布招募令
|
1. 创设情境,发布招募令,了解鲁迅纪念馆生平、文学成就和思想三个展区 2. 出示单元导读页和四篇课文,本单元生字词语,朗读过关,词句段运用2,书写提示 |
活动一:了解纪念馆 活动二:小讲解员素质考核 |
任务二:初识鲁迅先生(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展区讲解) |
1. 通过自己查阅的资料,分享了解到的鲁迅先生 2. 学习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鲁迅先生的金句 |
活动一:鲁迅初印象 活动二:鲁迅“金句” |
||
任务三:听鲁迅先生讲自己的故事(鲁迅纪念馆鲁迅文学成就展区讲解) |
1. 学习《少年闰土》,联读《中年闰土》《故乡》 2. 学习《好的故事》,借助课后链接,联读《野草》《这就是鲁迅》 |
活动一:鲁迅先生的朋友 活动二:鲁迅先生的梦 |
||
任务四:我会永远铭记你(鲁迅纪念馆鲁迅思想展区讲解) |
1.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联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周海婴的《我的父亲鲁迅》和交流平台 2. 学习《有的人》,联读郁达夫的《悼鲁迅》 3.学习习作《有你,真好》以及词句段运用 4.评改习作,完成解说 |
活动一:晚辈眼中的鲁迅先生 活动二:同行眼中的鲁迅先生 活动三: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
二、单元解读
(一)梳理整组内容,提炼单元主题
统编教材六上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包括鲁迅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笔下的鲁迅形象;习作《有你,真好》;语文园地则梳理总结了不同文章理解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整个单元“精读+略读+语文园地+习作”四位一体,充分开展关于认识鲁迅这位伟人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通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前三篇课文看似都是事例陈述,但逐一读来,显然又不是事情的简单堆砌,而是众多细节的多角度呈现,撑起了令人敬仰的“大先生”形象。最后臧克家的诗歌,用凝练的语言,使得情感表达尤为强烈,是整个单元的情感升华。
结合单元内容,本单元学习任务群主题可以确定为“向鲁迅先生致敬”。
(二)统观全局,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时代背景差异巨大,先生的文学表达也与现在有不同,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语文要素也体现了对本单元选文特质的观照。本单元习作的训练点旨在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写一个人,在描写事件时融入自己的真挚情感。联系单元语文要素和具体实施要求,本单元学习任务群总目标可以确定为: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和鲁迅名言。3.借助专家讲座、云平台和相关书籍等媒介搜集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和文章内容,初步感受鲁迅精神;4.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关注学情起点,创设真实情境
学生并不熟悉鲁迅这样一位忧国忧民、叱咤文坛、以笔为枪的民主战士,而且本单元作品中所蕴含的鲁迅精神含义深刻,较难理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单元学习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值此鲁迅诞辰142周年之际,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组精心策划,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合作,发起“向鲁迅先生致敬——争当鲁迅纪念馆小小讲解员”活动,在六年级学生中招募一批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境界,让更多的人理解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你们愿意参与吗?
(四)设计任务,完成展区讲解
围绕“向鲁迅先生致敬”这一主题,创设贯穿单元的真实情境,由此分解为“创设情境,发布招募令”“初识鲁迅先生(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展区讲解)”“听鲁迅先生讲自己的故事(鲁迅纪念馆鲁迅文学成就展区讲解)”“我会永远铭记你(鲁迅纪念馆鲁迅思想展区讲解)”四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都有若干个学习活动作为支撑。(见下表)
任务一:发布招募令。该任务分为两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了解纪念馆。单元学习伊始,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了解鲁迅纪念馆生平、文学成就和思想三个展区,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二:小讲解员素质考核。出示单元导读页和四篇课文,本单元生字词语,朗读过关,学习词句段运用2和书写提示。同时让学生课下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渠道包络课后、课外书籍、专家讲座、网上纪念馆等媒介,并抄录重要的信息,进行整理、整合、筛选,初步感受其人物形象,为后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务二:初识鲁迅先生(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展区讲解)该任务分为两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鲁迅初印象。通过自己查阅、搜集的资料,学生以不同形式分享了解到的鲁迅先生,教师相机引导,给学生初步刻画出多元多彩的、具有丰富特质的鲁迅形象。活动二:鲁迅“金句”,鲁迅金句是建立在鲁迅的初印象后,诵读积累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鲁迅先生的金句,见微知著,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任务三:听鲁迅先生讲自己的故事(鲁迅纪念馆鲁迅文学成就展区讲解)。该任务分为两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鲁迅先生的朋友。学习《少年闰土》,抓住作者描写的四个具体事例,体会作者“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联读《中年闰土》《故乡》,交流成年闰土的形象,通过对比,感知鲁迅先生以文为载体,同情劳动人民、对社会不满的性格特点。学习活动二:鲁迅先生的梦。学习《好的故事》,品读有关美好梦境的段落,借助关键词句,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梦境”“昏沉的夜”象征着什么,探究鲁迅文章中的一语双关,联读课后链接《野草》《这就是鲁迅》等资料说说当时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感受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任务四:我会永远铭记你(鲁迅纪念馆鲁迅思想展区讲解)。该任务分为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晚辈眼中的鲁迅先生。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交流平台,梳理概括出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事情;联读周海婴的《我的父亲鲁迅》,感受鲁迅先生关心晚辈、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美好品质。
学习活动二:同行眼中的鲁迅先生。学习《有的人》,联读郁达夫的《悼鲁迅》,进一步领悟鲁迅先生忧国忧民,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感受鲁迅对当时社会带来的额巨大影响力。
学习活动三:我眼中的鲁迅先生。学习习作《有你,真好》以及词句段运用,完成解说。在解说时能联系两三个事件说鲁迅的优秀品质,事件有所关联,能体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精神,在开头、结尾均能表达出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借助小标题,知道课文回忆了鲁迅的哪几件事,理清结构。
2.质疑阅读,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结合资料,丰富鲁迅形象。(教学重点)
3.学习通过聚焦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细节,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迁移运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聊已有收获,知阅读任务。
1.回顾鲁迅印象。
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听鲁迅先生讲了自己的故事,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鲁迅先生通过一部部作品,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少年闰土》中,我们走进身处宅院的少年鲁迅,了解了少年鲁迅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在《好的故事》里,走进44岁中年时期在黑暗的社会下生活的鲁迅,了解了中年鲁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布置阅读任务。
本节课,我们将听别人讲鲁迅先生的故事,走进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看看在晚辈们的眼里,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进一步丰富鲁迅形象,为讲解好鲁迅思想这一展区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二:列小标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列小标题,理清事件。
出示学习要求: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完成学习任务单。
预设:五件事分别可以概括“趣谈《水浒》”“笑谈‘碰壁’”“燃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2.交流收获,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预设:
(1)学生交流:
发现课文回忆的几个事件是用段落之间的空行划分开的,共有五件事;
我用“干什么”的方法进行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除了这五件事,课文开头和结尾还各有一段,开头写鲁迅先生去世,很多人来悼念,结尾总结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板书,理清结构。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深受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转入对伯父生前的回忆,分别叙述了五件事,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活动三:细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形象
1.再读课文,批注感受。
出示学习要求: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阅读疑难之处标注问号。
2.交流阅读感受,丰富人物形象。
交流收获:
(1)笑谈《水浒》
从伯父的语言“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以及伯父临走时送我两本书,感受到伯父说话很有情趣,也感受到伯父对晚辈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诲。
(2)笑谈“碰壁”
从伯父的语言描写“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可是到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感受到伯父说话很幽默、风趣。
(3)燃放花筒
从伯父的神态描写“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慈祥、和蔼。
(4)救助车夫
从伯父救助车夫时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与关心。
(5)关心女佣
从女佣的话语“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贫苦人民的关心要多于自己。
3.提出疑难。
预设:
(1)在谈《水浒传》中,伯父只说我一句话,也没批评我,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鲁迅先生用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四周黑洞洞的,还经常碰壁,这是什么意思?
(3)伯父救治了车夫,为什么后来脸上没有了慈祥愉快的表情,反而变得那么严肃,还深深叹气?
(4)为什么伯父去世有那么多人前来吊唁?
活动四:结合资料,解决疑难,丰满鲁迅先生形象
疑难一:在谈《水浒传》中,伯父只说了我一句话,也没批评我,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预设: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周晔听出鲁迅先生是在委婉地批评自己读书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正是鲁迅先生善解人意,给她面子,才更让周晔感到羞愧和后悔。(出示鲁迅送给周晔的两本书)
疑难二:“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鲁迅先生用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四周黑洞洞的,还经常碰壁,这是什么意思?(出示鲁迅先生“碰壁”事件:他把自己与反动派做斗争时屡遭挫折和迫害,说成是“碰壁”,把当时的社会现实说成“四周黑洞洞的”,而且当时谈笑风生,可见不怕挫折、不惧迫害、顽强战斗,有着自信乐观的斗争精神)
疑难三:伯父救治了车夫,为什么后来脸上没有了慈祥愉快的表情,反而变得那么严肃,还深深叹气?(结合民国时期的相关资料,让生谈体会。预设:可能在叹息车夫以后怎么生活,同情车夫的苦难生活;叹息自己以后还能不能遇到车夫,可以再帮助他;叹息街上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心;叹息像车夫一样的中国的老百姓贫苦的生活,谁来帮助他们......)
活动五:总结写法,迁移运用
在周晔的回忆录里,这一件件有详有略的事例,这细致描写的语言动作及神态,让我们看到周晔眼中的鲁迅是一位关心晚辈、幽默风趣、慈爱和祥的亲人,也是同情穷人、为自己想的少而为别人想的多的值得尊敬的人。
拿起笔来写一写,通过聚焦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细节,写出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鲁迅先生,向他致敬,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不起眼的( ),穿过密密麻麻的人群,悄然来到了鲁迅先生的遗体前,( )。
活动六:拓展阅读,感受他人心中的鲁迅形象
1.拓展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周海婴的《我的父亲鲁迅》,进一步丰富鲁迅形象,感受到鲁迅对青年的学习是严格要求的,关心是不辞辛苦的......
2.总结拓展:鲁迅先生在周晔眼中是慈爱和祥、令人敬仰的亲人,在青年心中是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他不怕反动派的压迫,与敌人不断进行斗争,很乐观地面对敌人的迫害,在人民大众心里是勇敢的战士,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有人的导师!
难怪在鲁迅先生去世后,周晔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生齐读吊唁的话)
鲁迅先生他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伯父,他是这样一个人,用文中的话来说——(生齐读)
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鲁迅文章,延伸心中鲁迅形象
2.完成小练笔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七单元主题式学习设计(一)
杨思捷
四、单元整体解读
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书信。
细读文本,《出塞》里的“不教胡马度阴山”,《凉州词》里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了边疆将士们豪迈的决心。《夏日绝句》里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一个巾帼英雄的誓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展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凌云壮志。《梅兰芳蓄须》中的“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尽显历经劫难后的欢笑。《延安,我把你追寻》感受到的是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激励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所有的内容都指向了一个核心词——“爱国心”,从无名小卒、凡夫俗子到伟人英杰都闪耀着赤子之情,而且形成了一条贯穿古代、近现代、当代的鲜明主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就可以确定为“追寻百年不变的爱国心”。
二、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主题,可以创设如下大情境:学校将开展“感动中国,百年人物”主题展览,用一张张海报呈现历史长河中的一位位英雄人物,
比如第一课的感动中国人物是边疆战士,第二课是少年周恩来,第三课是梅兰芳。
子任务一,触摸诗人笔下的爱国情。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里有边疆将士的豪情,有李清照《夏日绝句》里巾帼女子的誓词。
子任务二,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学习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一位革命者的壮志,还有《梅兰芳蓄须》中一位艺术家的气节。
子任务三,抒发我们胸中的爱国情。这里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听我朗诵时代精神,也就是把《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一课做成朗诵会,做成一个朗诵的语文实践活动,另一个是看我表述英烈故事,就是习作《写信》,通过写信来学习英烈故事的收获。
这三个子任务都是围绕“爱国心”这个主题,从古代诗词的历史触摸,到近现代人物的一种感怀,到自身情感的抒发,层层递进。基于这样的架构,可以把这个单元的课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课时,明确任务群主题,单元统整概览,学习古诗《夏日绝句》;第二课时,学习古诗《出塞》《凉州词》,选择一个爱国诗人,收集爱国诗作;第三课时,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把握主要内容,谋划展览内容推介;第四课时,学习课文《梅兰芳蓄须》,学习把握主要内容,谋划展览内容推介;第五课时,学习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对延安精神进行图文配解、朗诵会;第六课时,习作,给特定对象写信,讲述英烈故事,掌握书信格式;第七课时,梳理语文园地,统整内容,策划主题展内容与形式;第八课时,汇报“感动中国,百年人物”主题展,参观点评留言。
三、单篇教学设想
以《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为例:
任务一,找一找,每一句诗中藏着的爱国情。任务二,搜一搜,相关诗人的爱国诗作。任务三,做一做,主题展览,完成海报纸。任务四,比一比,这三首古诗的异同。相同的是爱国心主题,不同的是前两首《出塞》《凉州词》是边塞诗,《夏日绝句》是诗人自己的一种咏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感怀伟人的爱国情,四个任务设计:说一说,把握主要内容;品一品,走进人物内心;评一评,评价人物精神;做一做,海报主题推介。《梅兰芳蓄须》前四个任务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致,多了一个内容递升:联一联,时代英雄画谱。
《延安,我把你追寻》四个任务:查一查,图文配解明其意;悟一悟,诗歌意象感其情;辩一辩,延安精神过时否;诵一诵,讴歌时代大精神。习作《写信》四个任务:议一议,书信内容说收获;圈一圈,书信格式写规范;议一议,交际功能有互动;写一写,炼字断句诉衷肠。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跟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它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推介,前后又相互的关联,不断地纵深。这些学习活动的设计,改变了我们原来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单一性语文学习,赋予它复合型、叠加型、递进型的学习活动。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七单元主题式学习设计(二)
费 姣
一、单元主题
亘古不变的爱国情
五、单元情境
金秋十月,为了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班级准备更新一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专题板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们在家国大义面前不同的风采。
六、活动板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专题板报分为三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是诗人笔下的爱国情,主要内容是《古诗三首》;第二个版块是伟人身上的爱国情,主要内容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第三个版块是我们心中的爱国情,主要内容是《延安,我把你追寻》和习作《写信》
根据三个版块分为6个任务:
任务一:感悟戍边将士的情怀
其下安排三个活动:
活动1搜一搜:爱国主题的边塞诗;
活动2想一想:诗句藏着的爱国情;
活动3比一比: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任务二:体悟巾帼女子的豪情
其下安排三个活动:
活动1赞一赞:巾帼英雄的赞美词;
活动2查一查:借助资料探寻思因;
活动3做一做:古代英雄的人物卡。
任务三:重温伟人的誓言
其下活动有:
活动1理一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活动2品一品: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活动3写一写:你心中的读书志向
任务四:讲述艺术家的气节
其下活动有:
活动1理一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活动2品一品: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活动3做一做:当代英雄的事迹卡
任务五:和平年代的追寻
其下活动有:
活动1查一查:认识延安精神
活动2悟一悟:理解延安精神
活动3诵一诵:传承延安精神
任务六:跨越时空的对话
其下活动有:
活动1寻一寻:身边,英雄的人物
活动2圈一圈:书信,格式要规范
活动3写一写:英雄,我想对你说
最后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专题板报设计与布置
四、单篇教学设想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
任务三:重温伟人的誓言
活动一:理一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借助表格
“一扶”(在原有学习基础上跟随老师围绕主要人物,从起因、经过、结果中梳理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二用”(自主尝试概括第二和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三探”(探究并发现三件事情之间的关联)
“四连”(用“之所以……是因为……”和“因为……所以……”两种不同句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三件事情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二:品品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借助“事故处理单”,理解“中华不振”,探寻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对比同学们和周恩来的志向,感悟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
活动三:写一写你心中的读书志向
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现当今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威胁,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志向及理由。
活动四:做一做当代英雄的事迹卡
为周恩来制作事迹卡,包括周恩来的介绍,3件事的概括,以及对周恩来的评价。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七单元主题式学习设计(三)
陆婷婷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一课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平台”用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书信”,属于应用文方面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材在此之前有关于写留言条等方面的练习,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
二、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让学生深刻体悟家国情怀,感受不同时期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围绕核心思想,结合编写意图以及教学内容逻辑,提炼出单元主题为“感怀往昔峥嵘岁月,传承古今家国情怀”。单元目标为:1.紧扣单元主题,通过课前预习、随文理解等方式理解把握本单元生字新词,感受文字丰富内涵。2.以“走进课文”为抓手,学习“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方法,在品味语言和体会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感受仁人志士所展现的家国情怀。3.以“联系生活悟情怀、传承精神扬情怀”为任务驱动,通过爱国主题班级文化墙这一实践载体,利用搜集、对话、采访等方式走进生活中的仁人志士,了解人物经历,分析思想感情,感悟家国情怀的当代诠释,用写信、诗配画、颂诗、人物小报等不同方式礼赞志士,扬民族精神。
三、单元任务
在单元主题“感怀往昔峥嵘岁月,传承古今家国情怀”之下,设计了“布置班级文化墙(爱国主题)”这一主任务以及4个分任务,以主任务来统领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任务一:“概览单元感情怀”,以“策划爱国主题专栏”任务切入,聊一聊心中伟人英雄,认一认文中仁人志士,简述他们事迹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任务二:“走进课文明情怀”,通过精读、
略读第七单元所有课文,链接语文园地、《难忘的一课》等,诵古时悲壮的沙场豪情,明少年恩来的报国誓言,品京剧大师的蓄须气节,赞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细细感悟这些仁人志士的赤子之心,品悟久经岁月的家国大义。任务三:“联系生活悟情怀”,寻访身边的仁人志士,运用课上所学习的梳理文章的方法对采访内容进行分析与整理,把握事迹的主要内容,为后期的习作提供素材。任务四:“传承精神扬情怀”,讲述书信的正确格式,以写信的方式抒发古往今来的家国情怀,赞颂仁人志士身上的爱国之情,拓展延伸其它方式,如朗诵、诗配画、名人小传等方式丰富班级文化墙。从讲述身边的仁人志士,到感悟书中的人物赤子之心,再到为身边的仁人志士写一封信,讲、悟、写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了大单元任务之间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的逻辑关系,我是以这样的思路将第七单元内容整合成一个主题式的教学任务框架,具体如下图所示:
四、单篇教学设想
以《梅兰芳蓄须》为例
一、强调情境,了解人物。
1.再次强调本单元情境:布置一期爱国主义主题的班级文化墙。
2.引出——梅兰芳。说到梅兰芳,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梅兰芳蓄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把握内容
任务一:走进故事,说大概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词语。(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行:纠缠 骚扰 宁可 要求 妄想
哪一组来汇报?多音字“宁”
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小组成员补充回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第二行:被迫 拒绝 深居简出 斩钉截铁
哪一组来说?词语理解了,那么读完这组词,有什么发现吗?(这组词写的梅兰芳)指导读词。
2.生字词解决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任务二:关注人物,品艰险
1.通过同学们的合作,我们很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借助导学提示就可以自主开展高效学习。谁来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导学提示”包含了哪几个内容?
2.为了拒绝给日本人唱戏,梅兰芳想尽了各种办法,我们在梳理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什么来梳理呢?(时间)接下来我们就跟随这条时间轴,走进梅兰芳拒绝给日本人演戏的这些关键事件。
3.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梅兰芳是怎样拒绝给日本人演戏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单。
(一)聚焦初次拒演,师生合作梳理。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2自然段,看看在1937年至1938年这段历史中,梅兰芳是怎样拒绝给日本人演戏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困难或危险。哪一组来汇报。请一组学生上台汇报。
(二)聚焦其他拒演,小组自主梳理。
1.故事还在继续,在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我们的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梅兰芳为了拒绝给日本侵略者演出还用了哪些办法?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与困难呢? 请大家用上刚才的办法,小组继续讨论,对你们的汇报成果进行修改完善。
2.哪一组来说?
任务三:把握事件,悟气节
1.同学们,现在你读懂梅兰芳先生的心声了吗?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件事,用上“宁可...也决不...”来说说梅兰芳先生的决心吗?
2.为了不给日本人登台演戏,梅兰芳可以放弃舞台,放弃生活,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梅兰芳?请小组讨论后完成对梅兰芳的评价。
3.指导朗读句子。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知道了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戏的方法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感受到了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2.链接《难忘的的一课》,进一步感受爱国之情。
四、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梅兰芳的爱国故事,深入了解这位京剧大师,完成梅兰芳的人物介绍。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八单元主题式学习设计(四)
芮 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课程内容,要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我以四上第七单元为研究样本设计整体教学,构建素养型课堂。
一、设计意图
1.梳理:学段·单元·课文
四年级属于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属于“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 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书信”。同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单元梳理,对照第二学段课标要求,我把四年级第七单元设定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下展开设计。该任务群下第二学段学习要求如下:
学段 |
学习内容与要求 |
第二学段 (3-4年级) |
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 |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侧重对应“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匹配语文实践活动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主要围绕“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学习方式,所以在《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注重通过借助资料理解延安精神,感受、欣赏诗歌语言,体会延安精神来把握诗歌主要内涵。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并呼唤延安精神,且这首诗所描述的场景离学生年代较远,如何克服困难读懂延安精神,我设计四步“追寻”学习任务:追寻单元任务;追寻诗歌之韵;追寻诗歌之情;传承“追寻”内涵,设置追寻班级最佳朗诵者的驱动任务,以达成教学目标。
2.重构:情境·任务·活动
依托二十大顺利召开的背景,结合学校活动安排以及对四上第七单元的认识,这一单元都是指向爱国心,形成了贯穿古代、近现代、当代的鲜明主线,我把本单元学习主题提炼为“寻悠悠中华心·抒永恒爱国情”,把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式、方法等有机地关联起来,统领到整个单元设计。
基于单元主题,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为了庆祝二十大圆满结束,为了致敬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班级开展历史人物海报展,感动中国诗歌会活动。
主题和情境设置确定之后,围绕本单元学习要求,对语文要素做进一步的细化,把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起来,设置了三大任务:“统览单元明任务”“走进课文触中华心”“探访人物扬爱国情”,以这三大任务统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创造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延安,我把你追寻》在任务二“走进课文触真情中”展开教学,重在体会情感,根据大情境,设置本课驱动任务:开展班级《延安,我把你追寻》诵读比赛,评选班级最优朗诵者。
二、学习地图
四上第七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设计框架:
《延安,我把你追寻》任务群理念下教学设计框架:
三、《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味,初步理解诗歌现代诗文体特点,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
3.能借助资料袋,查阅资料,领会“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事件背后的蕴含的延安精神,懂得“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
四、《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过程
课前完成预学单
任务一:重温古诗三首,追寻单元任务
1.播放音乐,齐诵古诗
学生跟着图片,和着音乐,齐诵古诗。教师提问:上两节课,我们在一首首古诗歌追寻了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那你们还记得本单元的任务吗?回忆本单元任务:办伟大人物海报展,举办感动中国诗歌会。
2.引出驱动任务:今天我们就尝试举办班级朗诵会,寻找最佳朗诵者,为校级诗歌会打好预备战。
3.揭示课题:让我们要寻着古人爱国之情的脚步,一起学习的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
4.读题明确探究的问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读完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2)小结:就让我们带着“追寻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追寻?"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诗歌描绘的年代久远,需要学习课前先自行查阅资料,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回忆古人的爱国情怀,明确本单元的任务,再引出本课任务,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诗歌教学的表达形式,体现任务群设计的情境性。让学生自己提问,从学生问题入手探究课文学习,更体现任务群理念下的真实性。】
任务二:初读课文,追寻诗歌之韵
1.结合课文“略读导语”再次明确学习要求。
2.朗读全诗,纠正字音,把握韵脚。
教师引导:读好诗歌要做好哪几步?
学生反馈:读准字词、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1)学生分节朗读全诗,读准词语。
出示:镢头、窑洞、土炕、茅屋、雨后春笋
教师引导:根据预学单,可以看到同学们多数都能理解“镢头”“窑洞”“土炕”,我们课文插图上的是?土炕是?那么镢头用来干什么?
出示:春光 太阳 清香 会场 满目琳琅 土炕 交响 脊梁 辉煌 展翅飞翔 理想,让学生谈发现。
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整首诗押的是“ang”韵。提示:本是“琳琅满目”,但是为了押韵改为“满目琳琅”。听老师读,划出节奏。
(2)全班齐读整首诗,将韵脚读响亮,全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主要重在体验、欣赏、感知,充分发挥读的功效,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知。诗歌的学习以“读”贯穿始终。结合三年级现代诗学习的内容,学生再次加深诗歌学习的方法,在“读”了解现代诗押韵的韵律美,现代诗情感抒发的直接有力。】
任务三:追忆历史,追寻诗歌之意
1.今昔对比,初寻“延安”
(1)出示图片,直面变化
教师引导:听着同学们有力的朗读,老师好奇延安,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有谁知道吗?
学生反馈
出示图片:这是延安(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这也是延安(改革开放后的延安)通过这两组的照片,你想说什么?
学生反馈。
(2)找寻文字,读出变化
教师引导:在诗中延安也有着不一样的风貌,它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圈出延安今昔变化的词句,读一读。
学生反馈: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 破旧的茅屋 老牛破车 窑洞 土炕
教师引导“雨后春笋、满目琳琅”说的是延安现代化发展迅速,“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说明科技发展迅猛,那“破旧的茅屋,老牛破车”指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反馈
教师小节:曾经的延安生产力落后、生活条件差,如今的延安却美丽精彩,让我们一起读三四小节,读出今昔变化。
教师引导注重诗歌中的词句对照,读出韵律。
(3)提出疑问,为何变化
教师引导:这遍老师听到你们把“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重重读了,在那里发生过什么?
(播放影片)
学生自由说在“延安窑洞、宝塔山”发生了什么。
教师追疑:不能忘的是(军民同甘共苦的岁月)不能丢的是(延安精神)所以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2.追述历史,细寻“延安”
(1)小组合作寻“延安”
教师引导:在延安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件体现的品质我们把它成为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精神?请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活动。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影像资料,加深理解。
学生小组反馈。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等地方,为了讴歌革命前辈在革命道路上、大生产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精神。
(2)合作诵读寻“延安”
出示第一节小节,把握两个比喻句,感受追求延安精神就如同燕子和小树追求春光和雨露太阳那般美好积极向上。
男女合作诵读第一至第四小节,教师引导注意排比句的层次递进,作者真切呼唤延安精神,读的时候要一句比一句有气势。
3.展望未来,真知“延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中国的航天历经十几年不懈努力,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靠的是什么?如今神州登月,蛟龙潜海,高铁纵横……中国科技的飞跃靠的是什么?中国奥运金牌从零到十到二十到三十,甚至到以后一百一千,靠的是什么?疫情期间,病毒肆虐,救治病人,消杀污染环境,迅速划分隔离区域,靠的是什么?是的,这都是延安精神的延续才得以生生不息的发展,才得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万难!
所以课文这样说到: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样反问句,更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齐读第五小节,读出坚定之感。
【设计意图:结合学前的预学单,教师可以很好把握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也就完成了导语中任务要求,明白了追寻什么;通过对比阅读、延伸阅读,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还要追寻的时代意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对第二学段要求,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达对革命英雄和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意,也随着“读·圈·探·品·读”的闭环语文活动达成了,也完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目标。】
任务四:延伸拓展,传承“追寻”内涵
1.齐读抒情。延安精神不仅要继承,更要发扬,作者发出了怎杨的呼唤?我们齐读第六小节。
2.拓展阅读。这是贺敬之的《回延安》,请自由读,你读到了作者对延安怀着怎样的情感?反馈:热爱、怀念。
教师引导:那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延安精神?自由交流。
3.配乐齐诵。让我们在优美的乐曲中,再一起诵读,并为班级诵读比赛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阅读与鉴赏为主要语文活动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延安精神,在课文的最后设计如何发扬延安精神,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拓展,也关注到表达交流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给出范例进行引导。】
五、《延安,我把你追寻》板书设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