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作者:於敏  日期: 2023-09-05  点击:

一、谈话导入

1. 板书?:这个符号大家认识吗?表示什么含义?(?:疑问、问题)

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又变成了什么符号?又有什么含义?(!:惊讶、赞叹)

2. 从问号变成感叹号,看似简单的符号之间的变化,却被我们的作者叶永烈先生用它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提醒:“诞”字,右边是延安的延。

3. 读题、解题:问号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感叹号表示哪个词语?(真理)什么是真理?

4. 说说你知道哪些真理?课题既是作者的观点其实也是一个真理,谁再来读读这条真理!(难道你还有怀疑?)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这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文,说理文我们前面接触过,它的结构一般是怎样的呢?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那么,这篇课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呢?

2.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给课文分段,思考:作者用哪几个事例来论证观点的?

3.检查字词:

1)字音

领域   花圃   溅到   花蕊  盐酸  (口齿清楚,很好;字正腔圆,不错)

搜集   蚯蚓   出版   阶段  魏格纳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不可思议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2)字形:红色的是本课的生字,在书写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指导书写:搜 左窄右宽,注意笔顺,上下匀称

(3)字义:会读会写了,这些四字词语,大家理解它们的意思吗?

司空见惯:经常看到某事,就觉得不奇怪了。你能来说说有哪些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吗?(太阳升起,春天到了花开了,水烧开了,会冒出水汽)是的,这些现象,我们见得多了,不足为奇,我们就可以说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追朔事情发生的根源。

不可思议:对事情、言论很难理解,无法想象。

无独有偶:不是只有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

锲而不舍:一直刻下去不半途停止,有恒心,有毅力。

见微知著,这个词有点难理解,对于这类词,我们可以采取查字典的方式。老师提前查了一下。(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同学们,当我们遇到不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方法来理解。有些词,可能同学们还不够理解的,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5. 按说理文的一般结构,怎么给课文分段?(1-23-56-7

6. 作者为了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呢?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概括一下每个事例。(能说出谁发现了什么)

1)波义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最后发明石蕊试纸。(2)魏格纳观察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凹陷部分吻合,最后整理出“大陆漂移说”,出版《海陆的起源》。(3)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三、研读事例,学习写法

1.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来印证观点,每个事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再次默读课文,在书上进行圈画,完成表格。

科学家

观察到的现象

提出的问题

发明或发现

 

 

 

 

 

 

 

 

 

 

 

 

2.小结: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三个事例都是先写了观察到的现象,再写由现象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写他们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找到的真理,写作顺序是一样的。

3.那这三个事例还有什么共同点呢,大家结合表格,再去读读事例,找一找。

A.都是从一件小事说起,从一个细微现象写起。(那他们对这些现象都是什么反应呢?)

1)波义尔立刻敏感地意识到——

2)魏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3)他感到很奇怪,

  是啊,再普通不过的事,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并且抓住本质,这就叫(让学生答)——见微知著。(用文中的一个词是)(板书:见微知著)

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的细枝末节,做生活的有心人。

B.三位科学家都问了很多问题。

是的,让我们跟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指导朗读)

(评:你读出了波义耳心中的疑问;是呀,太好奇了;对呀,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作者为什么要把问题写得这么详细?善于发问是找到真理的必要前提。(板书:善于发问)

C.三位科学家都进行了很多探索。

(都进行了哪些探索呢,波义耳怎么做的?魏格纳呢?阿瑟林斯基呢?)

是呀,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还不够还得经过不断探索,能发现真理。板书:不断探索)

4. 小结:其实,这三个事例的表述结构和作者观点的表述方式是一致的,不信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指读)

“?”拉直变成“!”就是指?你觉得哪种表达方式更好?(更形象、直观)

5.老师有疑问了,这三个事例都能说明真理需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既然都差不多,为什么要写三个?一个行不行?

(更全面的论证。有时候议论文还会用国内和国外的事例来论证,力求全面,客观。

而且,我们中国人对三这个字,情有独钟,我们常说事不过三。这里三个事例都能证明(指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说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让我们把这个真理再读一遍。

6.作者怎么把三个事例连接起来的呢?(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承上启下,也突出三个事例的相似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道了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才能将问号变成感叹号,找到真理。并且体会了作者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论证观点的。课后,我们也来试试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