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支架构建,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杨思捷 日期:
2023-03-26 点击:
次
语文学习的活动组织是以问题为起点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情境中去做事,把活动任务转化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载体,从而驱动学习的进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教会学生带着任务潜入文本,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搭建支架,使其在螺旋上升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完成自我内在语言结构的升级。
1.任务驱动,养成语文学科思维方式
任务驱动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单元整合教学从主题、要素出发,依据学情,设计学习任务,开启教学活动,既凸显单元整合的核心价值,又关注单篇的个性价值。以六下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志愿”,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及综合性学习探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理想信念。为了使单元任务更加清晰,教师结合单元要素,设计了结构化、整体化的学习任务,即查资料,明志向;抓细节,悟品质;选方式,写心愿。具体单篇学习任务的制定也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认知基础,既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表达的价值,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二是从选文功能的角度,厘清选文和单元目标的关系,进而为单篇文章制定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是关联的、递进的、有层次的,是贯穿整个单元的。
2.支架构建,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依托支架,单元整合教学可以让学生高效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类是问题类支架,教师围绕单元要素设计预习问题,并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反馈,有助于其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引导性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检验学生是否全面把握单元要素。例如,在教学《古诗三首》时,请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于谦的为人和石灰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借助课前的学用单搜集整理资料,感悟于谦不畏权贵正如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进而追问学生,于谦的清白仅仅体现在为官清廉上么?还体现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把石灰坚韧不拔、清白高洁的品质和诗人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的志向联系在一起。另一类是图表类支架,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视化思维类图式可以在单元导学中帮助学生厘清单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图表类支架也可以在单元整理中帮助学生捕捉细节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如在教学六下第四单元时,利用图表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课文和阅读材料中还有哪些人物,对应什么时期,什么身份,筛选与人物志向有关的重要信息,明确不同人物的志向。学生经过提取、比照、分析,加深了对单元主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