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黄晨  日期: 2022-12-28  点击: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材简介】

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该单元以世界各地为主题展开。本单元包括《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课文,之所以将它们编排在一起,从内容上来说,它们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事物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结构分明,条理清晰。《秦兵马俑》无论是篇章结构上还是构段上,都有鲜明特点,描写与联想相结合的描述方法不仅形象生动,还突出了作者对秦兵马俑的赞美之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随文教学生字 “擎”,理解部分词语。

3.利用过渡句,理清文脉。初步感受“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了解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用 “摘句法”来概括段落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5.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感受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妙处。

【重点、难点】

1.从字里行间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感受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妙处。2.学习“摘句法”来概括段落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本课我拟采用创设情境朗读法、品词析句法,讲授与点拨相结合等教法。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采用讨论法、诵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设计思路】

根据文章描绘栩栩如生,用词形象生动,大量运用描写与联想结合的方法突出兵马俑特点等表达特色,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品词析句法引导学生感悟内容、体会情感、内化语言。

在进行教学时,我选择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扣题而发。

1.今天老师当一回导游带大家去陕西西安走走看看。西安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众多文物遗迹中有一处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秦兵马俑。指导书写“秦”最后一笔是点,“俑”的右半部分第三笔是竖

2. 秦兵马俑是什么?跟大家说说?

3.光听这些同学的简单介绍有点不过瘾,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去参观。来,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之前,大家肯定预习过课文了,通过预习,你觉得这是“(    )的秦兵马俑”。

2.预习中,有没有发现,文中有个句子为我们简要地概括了秦兵马俑的特点,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把这个句子画下来。 指名读

3.这样一个句子跟前后的段落有什么关联,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点明:过渡句单独成段时又叫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承接了上面哪个段落? 指名读第二小节

1) 这个成语你读正确了。“所向披靡”原指风所吹到的地方;草木全被吹倒。(出示解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秦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2)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小节的段意吗?板书:规模宏大

3) 你概括的句子就是段落的——(中心句),也是过渡段的——(上半句)。摘录语段的中心句,或摘录过渡句段的一部分,可以帮我们准确概括段意。(板书:摘句法)。

 

5.过渡段的后半句概括了下面哪些段落了的意思?(板书: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4小节

1)读得不错,老师发现这小节中的四字词语你读得特别有韵味。谁也向他那样读读这些词。

2)读好了这些四字词,相信这小节课文一定能读得更流利。一起试试吧。

3)“军吏”?(对,古代指军队中的下层小官,“吏”是生字,“史”字加一短横就是“吏”字。

5小节:

1)“擎”着利剑是什么意思?(高高向上托.举)换成“举”可以吗?理解包含着王威武.高大有力量,富有英雄气概。

2)一起来把“擎”字写美观: 笔画多要紧凑,捺舒展,横要长,竖钩居中而立。

3)这段中,和“擎”一样表示手部动作的还有几个动词,圈圈看。

(出示本段中动词),和老师找的一样吗?一起来读读,体会这些动词的韵味。

6小节:

6小节中也有这样表示手部动作的词,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来。

 “执”的意思是?“持”的意思是? 用词多么丰富。

7.8小节:

“驾驭”找个近义词,专门驾驶战车的士兵称为什么?(驭手)

9小节

“撒” 到底读哪个音呢?看看它的解释你肯定能做出正确选择。

出示     sā:放开,尽量施展出来            撒 sǎ :散布.洒落

 

4)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也完全不一样。引读10。理解:颔首

 

6.读到这里,我们知道课文从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二是……,这两个特点中,他要重点介绍的是……所以作者用上了“不仅……而且”这样的关联词。再读读。

7.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又讲了什么 ?谁来读?出示两小节,指名两人一起读。

8.关注开头.结尾以及过渡段,你就能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谁来说说?

 

品读课文,感受“宏大”。

1.兵马俑的举世无双首先体现在它宏大的规模上,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 指名交流,板书:列数字。

(3) 这段文字不光用了列数字,还用了什么方法?板书:作比较

19120平方米,两个半足球场有多大呢?邹老师也来作个比较。大家环顾一下我们现在所在的报告厅,大吧?近800个平方呢。但,秦兵马俑的三个俑坑有25个报告厅那么大呢?是不是很惊人?

 男生来读读,让我们感受到它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引人注目,所以作者重点选了一号坑举例来描述。

谁来展现一下这号坑的景象? 指名读。

真有气势!这巨大的军阵到底有多少行,有多少列?我们再来读读前面的数据。

老师引读:一号坑东西长……南北宽……总面积……(真大,有20个报告厅那么大),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多少个?这6000个兵马俑都是这么高的小人小马吗?

补充资料:俑坑中的武士俑,平均身高1.85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际车的大小一样。

4)我们的同学被这样的场面震惊了, 这样一支兵强马壮的威武之师,正浩浩荡荡荡列队前行。谁来读。

要想把这巨大的军阵尽收眼底,该怎么看?

对,就是站在高处鸟瞰。(出示图片)你看,6000多个兵马俑,排列得整整齐齐,我们眼前不由得浮现出秦始皇统率大军横扫六国,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 全班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一定能读出那所向披靡的气势。齐读。

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看到这支威武雄壮的胜利之师,南征北战的历史画面,真是气势恢宏,令人折服!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作者运用“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兵马俑,去欣赏他们不同的类型与鲜明的个性。


秦兵马俑                          

摘句法      

举例子                    规模宏大

列数字                

作比较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