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信探究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三年级两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够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等理解文言文的大意。但是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戎、诸”等三个生字,会写“戎、尝”等五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三、课程资源: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想象法。
七、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听说同学们都很爱读书,上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根据提示,举手抢答这是哪个历史人物?准备好了吗?
出示:三国 英年早逝 称象——曹冲
预设:
唐代 初唐四杰 《咏鹅》——骆宾王
北宋 《资治通鉴》 砸缸 ——司马光
小结:是啊,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少年俊杰。二实小的同学还真是读了很多书啊,给自己鼓掌。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少年俊杰——王戎,去学习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伸出手指,一起跟老师书写课题。重点讲解“戎”字。戎:“戎”是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笔顺,一笔横,二笔短横,注意这一部分是“戈”字,不要漏掉一撇。板书课题。谁来读好课题?
老师发现你读出了停顿,为什么“道旁李”要连起来读?你肯定知道题目的意思。带着理解,一起读好课题。
(二)多种形式,朗诵课文
1.轻轻打开课本,翻到110页。
出示要求:自由朗读文言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节奏。
2. 谁先来读一读?
——你真了不起,里面有个多音字你都读准了?知道这里为什么要读zhe吗?——折断。
3. 出示图片:树枝被折断了吗?所以在这里折的意思是弯曲。来,看着图,再来读一读。
4. 相信你们也能读好这句话。生读。看来,对于一篇小古文来说,仅仅读正确、读流利还不够,还要读出节奏。
(1)指名读。相机指导范读,出示节奏。
(2)生齐读。
5.其实啊,古文是从右往左读而且没有标点,你还能不能读好?
(三) 借助注释,读懂文意
1.交流方法。之前我们也学过文言文,想要了解古文的大意,都有哪些方法?可以结合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2.用上这些(种)方法,自己试着说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3.交流分享。梳理疑惑,理解课文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看来大家结合注释,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其实呀,在这篇小古文中有一个字出现了三次,十分巧妙,看看是哪个字?
①生:重复出现的有“之”
师:谁来说一说这三个“之”分别是什么意思?
预设:第一个之“诸儿竞走取之”的之是李子的意思
第二个问之代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取之的之指李子的意思
总结:这三个之虽然是同一个字,但是所指的事物或人并不完全一样,这就是文言文简洁的特点。
②在这篇古文里面还有些字跟我们的现在的意思不一样?
生:尝:品尝 曾经
师点评:找的很准。还有吗?
生:走。跑 走路
师:对,你看啊,我们学的守株待兔里面是不是也有这个走?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师:还有一句诗也有这个走字,一起读。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这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这就是文言文和今天的字不同的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就抓住了重点字词做了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完整地讲一讲。同学们现在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了,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
(四)展开想象,讲好故事
1.文言文的语言非常简洁,它把丰富的内容隐藏在了文字之中,需要你们想象再现当时的情境。出示图片,看,孩子们看到李树多子折枝会有怎样的对话呢?如果你就是一小二,你会对你的同伴说什么呢?加上这些对话,你会发现故事更生动了。我们可以小组合作,展开想象,像刚才那样生动地讲一讲这个故事。(相机巡视、指导)
小结:二实小的孩子们可真厉害,一个个都是故事大王。
(五)对比交流,读懂人物
1.刚刚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深入地走进课文,了解了文章写了王戎和诸小儿两组人物。他们看到道旁的李树,有什么不同的做法呢?生交流。
2.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做法呢?谁能够用这样的句式分别说一说?
出示:( )看到( ),想到( ),于是( )。生交流。
3. 是啊,他们有这样的不同,那么,王戎真的没有动吗?他哪里动了?
预设:①脑子。你跟王戎一样,也动脑了。
②那么他在动脑前,还动了什么?——眼睛。
总结:是啊,动了眼睛,又动了脑子,所以王戎就显得比其他小儿更有——智慧。
4. 七岁的王戎就这么聪明(有智慧),那你猜猜他将来会成为什么?
预设①当官——对,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②诗人——是啊,他太聪明了。
小结:看来大家都觉得王戎以后前途不可限量,一起来看。教师读。
同学们,只要我们多观察,善思考,也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六)背诵课文,总结课堂
1. 同学们,学到这里这篇课文基本上学得很明白了,如果我再一种方式 ,你还会读吗?
2. 生读。师评价:你连繁体字都认识,了不起。再换一种,你还会读吗?
3. 生读。师评价:连这样的文字都你能读出来,实在太厉害了。
4. 齐背。
5. 总结: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么博大精深。希望大家有兴趣,走进去,走进这些不同字体的字,去认一认;走进文言文,去看一看,那些古代的像我们一样大小的小朋友们,他们身上的智慧。好不好?
(七)作业布置:
1. 讲一讲:把故事生动地讲给家人听。
2. 读一读: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少年俊杰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 不动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诸小儿 竞走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