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例文,学习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
【简要说明】
本单元为实现“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习作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处处时时运用比照的策略。如教学《太阳》时,将去掉说明方法和运用说明方法进行比照,认识说明方法并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将《太阳》与《松鼠》进行比照,发现同是说明文,语言风格不同;将改写的《白鹭》与《白鹭》原文进行比照,进一步明确说明性文章的特点……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比照中,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发现“说明白”的秘密。此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则是将习作例文与学生的习作初稿进行比照,发展学生“说明白”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比照习作例文,抓住事物特点,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某一种事物。
【教学流程】
一、比照例文,让构思显清晰
1.导入,交流习作构思:首届班博会即将举行,大家已经选定了一种事物,准备介绍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你想介绍哪个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交流“学习任务单”)
2. 默读《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仿照精读课文的归纳方法,绘制思维导图,明晰例文的说明顺序及写作的侧重内容。
习作例文 |
事物 |
说明顺序 |
侧重点 |
《鲸》 |
鲸 |
鲸的特点——生活习性 |
介绍事物的多个特点 |
《风向袋的制作》 |
风向袋 |
制作风向袋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制作过程 |
介绍事物的制作过程 |
《鲸》首先点明鲸的形体非常大,再简要介绍鲸的进化过程、种类,重点介绍鲸的生活习性,最后讲鲸的生长特点。
《风向袋的制作》是介绍制作风向袋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写清风向袋的制作步骤。
《鲸》和《风向袋的制作》的写作侧重点不同,前者介绍事物的多个特点,后者介绍事物的制作过程。但同时又有共同点,即言之有序,都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
3. 教师小结:在完成思维导图时,有两点需要提醒大家: ①选择介绍的几个方面,能够表现这种事物的特点;②几个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能交叉重复,要做到思路清晰。例如:
动物:外形+生活习性。
植物:生长环境+生长过程(芽+叶+花+果)。
物品:样子+制作过程(玩法)+用处。
美食:样子+做法+味道。
4.生自行修改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在同学们简单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事物资料后,注重与以前所学衔接,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自学两篇例文,在交流过程中,以梳理例文为经,以类比方法为维,指导学生学习搭建习作框架,合理安排写作顺序,重在引导他们厘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以及如此安排的内在逻辑关系,使习作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提升其谋篇布局的能力。】
二、比照例文,让方法用恰当
孩子们,有了你们手中的思维导图,我们就可以学着给别人介绍一种事物了。你最想向大家介绍事物的哪一个方面呢?(指名交流)
1.作者有没有将事物的某个特点介绍清楚?可以怎样改进?请大家阅读习作例文《鲸》,想想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2.生结合批注内容分别交流《鲸》第 1、5、7自然段的说明方法。
3.(展示习作片段:恐龙)这位同学的习作写了恐龙,如果想突出恐龙体形庞大,该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呢? (列数字,作比较) 如果想突出恐龙体形有大有小呢?(举例子,作比较) 如果想突出恐龙种类很多呢?(举例子,分类别) 加上这些说明方法,才能将恐龙的特征介绍清楚。
4.小结:介绍事物时恰当使用多种说明方法,就可以准确、清楚地描述出事物的特点。如果你的习作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请你做出标记,一会儿再修改。
【设计意图:每一节课都有其独特的教学难点,此次习作教学也不例外。怎么“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初试身手”时已经写过一种事物,但彼时的说明方法可能会比较单一。当学生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鲸》无疑提供了鲜明的范例,所以此环节通过具体学习例文,让再次厘清说明方法的用处。然,“学”以致“用”,因此借用习作文段,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在亲身实践中真正聚焦“恰当”,学会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使一个个生动活泼而又清楚准确的事物介绍呈现于眼前。】
三、比照例文,让过程有条理
有一位同学写的不是一种事物,而是一种手工的制作过程。大家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回到家,我立刻开始完成今天的美术作业———做脸谱。我找到一张卡纸,比着我的脸的大小剪下来。然后用尺子量出两眼之间的距离,在卡纸上用铅笔作个记号,挖出两个大约三厘米的小洞。然后我拿出水彩笔,开始画图案,想来想去,最后我画了一个孙悟空的头像。然后我在脸谱的两侧各挖了一个小洞,用来拴橡皮筋,橡皮筋大概十厘米长,可以自由调节松紧。
1. 学生针对片断发现问题:
生1:这段话虽然写了脸谱的制作过程,但条理不是很清楚。
生2:小作者一直用“然后”这个词语,没有新意,而且给人重复的感觉。生3:这样写没有讲清楚制作步骤是怎么样的。
2.如何把制作过程写得清楚明白呢?我觉得这位同学可以借鉴一下习作例文 《风向袋的制作》。请你快速浏览文章,结合批注,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风向袋的制作过程介绍清楚的。
3.交流小结:用上“第一”“第二”或可以和《松鼠》里松鼠搭窝的过程一样,用上“先……再……然后”等表示次序的词,可以介绍清楚制作过程,文章才显得有条理。
【设计意图:学生在写某项事物的制作过程时,往往会急于表述制作步骤而忽视了按次序写,这时借鉴《风向袋的制作》和《松鼠》中的说明方法,就容易让学生接受,也充分体现了习作单元的整体性、关联性。】
四、明确要求,让评改有依据
学生对照评改要求修改习作,并在小组组内分享习作。
【设计意图:在习作清单指引下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化评价,除了让习作有章可循、评价有据可依,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及时总结提升的能力,在修改完善作文中养成好习惯,体验习作表达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