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作者:蒋小云 日期:
2022-06-02 点击:
次
12、庐山的云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朗读,观察文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
2、学会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和云雾变化之快,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生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模仿2、3自然段写一处景物。
4、通过联读文章,再次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巩固“总——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通过朗读,观察文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和云雾变化之快。
教学难点:
1、学生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模仿2、3自然段写一处景物。
2、通过联读文章,再次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巩固“总——分”的写作方法。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齐读课题)。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大屏幕出示词语)指读、齐读。
游览 笼罩 缠绕 幽谷 瀑布
绒帽 遮挡 感觉 漂浮 溪流
变幻无常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漫步山道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一缕轻烟 一泻千里 四蹄生风
云遮雾罩 流连忘返 弥漫山谷
茫茫的大海 巨大的天幕
3、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景色秀丽的庐山,看到了那变幻无常的云雾,(大屏幕)齐读第一段。
4、师:课文中又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课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
二、 新授课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51页,听清读书要求。
(1)、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画出来。
(2)、思考:这一段写出了云雾怎样的特点?
2、交流 (中心句 云雾的特点)
3、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
生:各种各样,形容云雾的姿态非常多。
4、既然云雾有上百上千种姿态,那么我们到文中找找,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姿态的云雾。
5、出示图片,说一说云雾的姿态。
交流板书(笼罩山头 缠绕半山 弥漫山谷 遮挡山峰)
6、作者在写这些不同姿态的云雾时,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师:请你在文中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师:作者把笼罩在山头的云雾比作什么?缠绕半山的云雾?弥漫山谷的云雾?遮挡山峰的云雾?(板书)
师:(出示两幅图片)是啊!有了这生动的比喻,我们看见庐山的云雾好像一位美丽的姑娘一样,戴着绒帽、系着腰带,你能读出它的美吗?
生:出示句子,指名读、女生读。
师: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出示两幅图片)
生:壮观
师:你能读出它的壮观吗?
生:出示句子,指名读、男生齐读。
7、师:你们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吧。
8、总结本段写法:作者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为了说明庐山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而后再抓住“笼罩山头、缠绕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这四种不同姿态的云雾进行具体地描写,我们称这种构段方式为“总——分”关系。(板书:总 分) 这样的写法会使段落更清晰。以后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
9、讨论学法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的。【课件】
1. 读:读课文
2. 画:画中心句
3. 品:找出云雾的特点
找出作者具体写特点的句子或词语。
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4. 读:感情朗读
下面请你运用上述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这段话中,哪句话是中心句?
2、师:这段话又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呢?
师:那么,瞬息万变又是什么意思呢?(变化快而多)
师:哪些词语写出了云雾变化的快?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它的快吗?(指名读)
3、师:作者在写变化快的过程中,又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比喻)
4、作者把瞬息万变的云雾比作了——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学生读,师指导读)
5、师:作者通过大胆的联想,生动的比喻,使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更加具体生动了。
6、师:你能读出云雾的瞬息万变吗?(指名读、齐读)
小练笔:
1、师:在你心中庐山的云雾仅仅有这几种变化吗?(不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还会有哪些变化呢?
3、连起来说一说。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 ),转眼间就变成( );明明是(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当我们看到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时,你还想告别庐山吗?当我们看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时,你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
2、是啊!每一个游览庐山的人,和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板书)
3、让我们回过头,再去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吧!(看云雾视频)
联读文章《为什么庐山有这么神奇的云雾?》
1、 小朋友们,看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庐山有这么神奇的云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请大家拿出阅读纸,轻声朗读这篇文章,在文中去找找答案吧。(学生自由轻声朗读)
2、 交流:答案找到了吗?在第几自然段中?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原因吗?(指名说)
3、 哦,我知道了,庐山云雾形成的最大的功臣是谁?(长江和鄱阳湖)
4、(看庐山图片)大家看,庐山北临长江,东靠鄱阳湖,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人们是这样形容庐山四季的: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有了这些云雾,让庐山的一年四季的风景都十分美丽。
5、、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的写法好熟悉啊!对了,跟我们12课的二、三两段写法一样,也是采用了总分的写法。
6、你最喜欢第一段中的哪句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7、请大家用我们12课中学到的方法完成填空。
8、交流
(1)、这段话的中心句是 ( ) 。
(2)、这一段主要写了云雾( ) 的特点,从( )、 ( ) 、( )、 ( )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作者把这些云雾比作 ( ) 、( ) 。
9、师:怪不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呢。
10、课后请大家把在这段文章中找到的优美词句摘抄在我们的摘抄本上。
教师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一起去感受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还知道了为什么庐山有这么神奇的云雾的原因。我们不仅学会了用总分的写法描写景物,更明白了用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能使句子更生动。
作业布置:
1、仿照课文第二、三段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补充习题39页)
2、推荐阅读: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庐山云雾》,欣赏不同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的不同风姿。
板书设计 (分)
笼罩山头
(总) 缠绕半山
千姿百态 弥漫山谷
遮挡山峰
12、庐山的云雾
(流连忘返)
刚刚
瞬息万变 转眼间
明明是
又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