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资讯快递

李竹平:单元整体意识下单篇文本解读与课堂实践活动设计——以《那个星期天》为例

作者:王婧  日期: 2025-04-02  点击:

一、教学解读:文本在单元整体中的学习价值

(一)单元的核心目标和整体学习任务设计

梳理整个单元编排的内容,结合2022年版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学习实践领域的目标要求,以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内容,本单元重点读写训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进阶性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深度理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即聚焦核心问题“人们如何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展示学习探究和实践体验活动。

根据单元目标定位和内容特点,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聚焦真实问题的学习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这是我们小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了,小学六年里,我们从当初一年级天真可爱的小不点,成长为今天朝气蓬勃的小少年,拥有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成长体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成长故事,留下了许许多多不同色彩和滋味的记忆。其中,有些成长故事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可能还会成为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小学毕业季即将来临,那就让我们每个人撰写一篇文章,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小学成长故事吧

与单元学习情境一体化的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出版《我们的成长故事》专辑”,这一核心任务的关键学习证据就是学生的习作产品。

(二)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

本文是单元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在单元核心目标统领下,在核心学习任务的框架下,文本具体的学习价值体现在哪儿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教学解读。

课文写了一个不及妈妈腿高的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的第一次盼望——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小男孩在等待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光线发生改变,心情也发生着变化:一开始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为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于“绝望”。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加上对景物(光线)的变化的细致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的好范文。

那个星期天的盼望,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是“我的第一次盼望”。“第一次”总是记忆犹新的,每次忆起,仿佛又经历了一次情绪情感的体验和发酵,以至于“这一次”有了不吐不快之感,便提笔将其情其景都写了出来。作者既将内心独白呈现出来,又将情感融进人物活动、事情描述和景物描绘之中,细读品味这些真实、细腻、自然的描写,很容易引起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联结、代入。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不仅“岁有其物”,一日之间,景物都有太多的不同。这个不同,一则因景物本身在变化,二则心情的变化引发对周围景物的感情变化,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那个星期天》,便是将心情和环境描写紧密结合的典型。

通常,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里蕴含着编者对读写关系的基本认识“以读促写”,即阅读可以从兴趣、内容和方法上给学生的表达带来启发和指引,体现了朴素的“学以致用”的理念。作为小学最后一个习作单元,本单元课文紧扣单元要素中阅读目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写作目标为“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两者有关联,但并不是“无缝对接”:“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既与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有关,又与内容的选择有关;“选择合适的内容”是“表达情感”的策略之一。

具体到本课,课后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这是引导学生同时聚焦表达内容和形式。第三题要求对比《匆匆》和《那个星期天》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主要指向的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表达方式的比较,也是内容和形式都涉及的。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内心独白、情绪情感强烈时自己的行动等都能够回忆和描述,难的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虽然可能教师已经多次渗透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认知,所以教材在“初试身手”中安排的练笔,是突破难点的编排考量——但要在自己的文章中自自然然地运用,还是需要更多的练习。

教学时,从“交流平台”入手,初知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不同方式;回到本课,整体把握内容和“我”的心情变化,找出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进行批注,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的心情写出来的,并与《匆匆》相对比,结合课后习题三,比较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再结合“初试身手”的“初试”定位,学生通过练习,尝试运用在一定情境中,把情感融入具体人、事、景物中的方法,从而理解自己要写的周围环境,是自己主观感受到的环境,感受不同,环境也会不同——考虑到学生对于写出周围环境与自己心情的关联的难度,重点要放在是否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表达真情实感。

解读至此,本课的学习成功标准也就清晰起来:1.通过研读《那个星期天》,整体把握内容和“我”的心情变化,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情感。2.对比《匆匆》,总结归纳作者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3.学以致用:选择一个情境,就心情的“好”与“不好”两种状态进行小练笔。

二、学习活动设计:单元统整,指向表达

结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以及六大学习任务群的首句“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语文是实践活动中的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语文的实践,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应该是学习任务驱动下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那个星期天》作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指向习作表达的核心学习任务,故而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学习活动一:复习导入,知方法

1.默读交流平台,了解更多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2.结合《匆匆》,复习作者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策略方法。

【设计意图:以终为始,结合“交流平台”,初步了解表达真情实感的策略方法;复习巩固《匆匆》一文作者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策略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习活动二:研读课文,晓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文中小男孩的情感变化,找出本文叙述中的两条线索(时间线、情感线),完成学习单上的思维导图。

图片

 

2.找出能体会到小男孩情感变化的句子,在旁边批注感受,并交流分享。

1)找出文中描写小男孩子做过的事件,用“      ”画出来,体会其感受。

2)找出文中小男孩独白语言,用“      ”画出来,找出文中“母亲”的语言,用“       ”画出来,体会“我”和“母亲”当时的感受。

3)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或者光线)的句子,用“       ”画出来,并表上序号,然后在旁边写下文中小男孩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批注、交流中加深理解,了解小男孩情感的变化,以帮助理解“表达真情实感”时,将感情融入具体的人活动、内心独白,以及事例、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流露感情。】

学习活动三:细读悟情,学表达

1.细读课文,完成下面学习单。

那个星期天

文章主要内容:

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给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摘抄或说明)

表达出的情绪情感

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结合“交流平台”,交流与分享。

【设计意图:结合表格,完成学习单,实现从内容到方法的提炼、呈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

学习活动四:对比《匆匆》,找异同

对比阅读找异同

表达情感的方式

如何抒发真实情感

篇目

句子或者段落

运用的方法

表达的情感

直接抒情

《匆匆》

 

 

 

 

借景物

《匆匆》

 

 

 

《那个

星期天》

 

 

 

借事例

 

 

借人

(举动、言语、内心独白)

 

 

 

 

 

 

1.小组内完成表格。

2.分享和汇报,进一步理解单元的。

3.补充阅读朱自清的《春》,找出表达情感的句子,总结提炼表达真情实感的具体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梳理,达到思维训练的进阶,从而体会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表达情感的策略方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辨别和体会表达情感的策略方法与文体的关系。】

学习活动五:学以致用,用方法(要求写出环境与自己心情的关联,评价是否用这样的方法表达了真情实感)

1.出示第一部分,了解当我们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想一想,左边和右边,小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图片

 

2.选择一个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图片

 

3.结合教材的单元习作,选择一种印象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的经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方式,列出当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心情等,并标注出印象深刻的内容,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片段练习,从读到写,从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到运用“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然后选择印象最深的感受,逐步指向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完成“我们的成长故事”专辑,然后通过分享,根据单元核心学习任务的成功标准,评比出最能表达出真情实感的成长故事。】

注:原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