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9日,第3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太湖明珠——无锡隆重举行,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12名成员在导师蒋成荣的带领下,共赴无锡南长街教育集团研讨学习。名师们构思巧妙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吸引着我们聆听、思考、分享、收获。
名师精彩课堂
王崧舟老师执教《走进晚年鲁迅先生》。从单元主题“致敬鲁迅”出发,将教材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两篇课文有机统整。一张“摘录卡”,完美地统整了三项任务:概括文章内容;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学会了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实用性表达方式,并进行转换迁移。诗意的语言,精妙的构思,师生全情投入,回味无穷。
薛法根老师执教《忆读书》。课堂中,薛老师利用一张学习单,一条学习主线,三个板块“理——寻——用”串联全文,带领学生快速、简洁、有序、准确地理出好书标准,并让学生学以致用,回归文本,利用本节课所学评论《忆读书》是否是好书带领学生梳理读书经历,探寻读书经验,最后用好书的评价标准评一评本课。薛老师细致有效的指导,幽默睿智的点评,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的进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杨冬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有温度、有深度的思维进阶课堂——《慈母情深》。舐犊情深,为母则刚,杨老师以单元导语引入,引领学生进入父母亲情构筑的感人世界。情之所系,关乎细节,杨老师以搜寻细节这一大任务驱动学生阅读,抓住一点写体会,引导学生整合思维,深度思考。学生自由阅读、批注,初步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再聚焦震耳欲聋的噪声,并联系文中有关噪声的细节描写,引领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走进文本,感受母亲的辛苦。
糖果老师许嫣娜执教《曹冲称象》一课。许老师将随文识字无痕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称”和“秤”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字源,还知道了字义,更通过练习区分了两个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展现出极大的亲和力,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表达。她与学生在教育旅程中共同享受美好的学习体验。
肖绍国老师以一种新的视角,领着学生回望走过的台阶。肖老师以《丁香结》《桂花雨》《梅花魂》三份文本资料为主,联结古诗文、现代诗歌,把“花之语”展现的淋漓尽致。肖老师用单元主题、单元导语、作者简介作阅读方法指导,由扶到放,巧妙引导学生读中悟,诗意般的语言动情、动性,无不推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花之语”、“花之情”。
周益民老师的《神奇宝物》一课, 比较阅读《聚宝盆》《望娘滩》《渔童》三个民间故事,探索和发现民间故事。由《渔童》起始,看图片回忆内容,综合锻炼学生知识的选择,语言的表达等能力,再出示思维导图理清文脉,聚焦宝物的神奇之处,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宝物的奇特之处。整堂课激荡着思维的火花,学生们在思维的碰撞中领悟民间故事的内涵,打开了阅读之门。
孙双金老师的《夜宿山寺》带着学生拾级而上,层层深入,以情启智,唤起了学生的情感,点燃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读懂古诗,创作古诗。孙校长对每一位学生的喜爱,对边缘学生的鼓励,对不同意见的孩子的尊重,让孩子们更加喜爱老师,也就会更加喜欢语文,这也正是语文内驱力的来源。
罗才军老师在执教《好的故事》时,将学习词语方法用统计图呈现,给学生直观的认识,扫清阅读障碍;再理顺整篇行文逻辑,呈现1925年历史语境的,以学生理解得了的“景、事、人、情”的方式,融入王献之、陆游等对“山阴道”的赞叹,来探讨温馨画面,带领学生触摸鲁迅对于宁静闲适日常生活的向往。借助“阅读链接”等相关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让学生明白鲁迅在矛盾中前进的现实主义斗争精神。
何捷老师执教的《父爱之舟》,延续了他一直以来的幽默、扎实的课堂风格,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悄无痕迹地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渗透在教学之中。选取文章中的场景,抓关键词体会“父爱”的“艰辛”、“细心”和“温馨”。用演绎让学习过程清晰可见,学习就是变化的课程。在何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的情感表白渐入佳境,懂得爱虽是无形的,但却可以是最美好的表达,生活中应该是爱与回忆相伴同行。
曹海永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曹老师注重教给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熟读→理解→想象→比较四个板块,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讲好故事。课堂中,曹老师立足文本、立足学情,实现学生阅读思维的进阶,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群,处处体现了语文味和儿童味。
管建刚老师和樊小园老师共同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堂中充分落实了管老师“习课堂”的教育理念:“读+习+读+习”的课堂结构、任务驱动、时间驱动和管理驱动。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用固定的教学口令,固定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紧张感,在沉浸式的学习过程中优化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在井然有序的课堂中扎扎实实读书,切切实实习得本课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专家前沿报告
吴永军教授的报告《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向老师们阐述了如何融合不同学科提高语文学习。他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也为一线老师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可行性的策略,将不同学科主题和内容有机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各学科联系,形成全面的理解。同时他也告诉老师们要培养语文学科的大观念,培养专家思维,从而更好地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与发展。
学员学习感悟
王婧:名师们的课程让人耳目一新,从教学策略到课堂语言,从宏观设计到微观把控,无不显露着大师们的精心与匠心。名师们的课堂既注重从大情境入手,又兼顾了语文的本质,设计的深意让人敬佩不已。
施文瑶:审视教材,更是追寻文化。走进作家生平,聆听作者内心的心声,平淡,又充满生命的诗意,徜徉在有心的统整与无心的荡漾中——肖绍国老师的语文课就是一场诗意的栖居。
张梦姣: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夜宿山寺》活泼灵动,情智交融。课堂上,孙老师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他带领学生拾级而上,层层深入。他首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的感觉,接着带学生领悟李白诗歌瑰丽的想象和神奇的夸张,最后放手让学生模仿创作,尝试写诗、创作古诗。课堂上,孙老师始终把儿童放在教室中央,“蝴蝶诗人,明月诗人,怎么看你这脑袋装的都是智慧……”老师流淌真情的夸赞,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
於敏:王崧舟老师执教《走进晚年鲁迅》,直指单元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一节课用到了四次资料——万国殡仪馆的一副挽联、茅盾对先生的评价、巴金《永远不以忘记的事情》和鲁迅不同时期的笔名,大量资料的补充,让晚年的鲁迅先生形象越来越立体。
蒋烨玲:肖绍国老师的“诗画语文”的课程教学是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肖老师的语言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淡雅质朴,随着文字里情感不断变化,宛如一首首精美的散文诗,不知不觉中入情入景。正如肖老师所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不遗余力地引导孩子去捕捉核心言语,打通文字与图画的血脉,彰显母语的节奏之美,最终让学生也能够痴迷和敬畏文字,也写出诗画互现的心灵文章。
王媛:何捷老师的课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幽默风趣,没有我们日常的柔声细语,甚至偶尔和孩子们插科打诨,但是不过分,恰到好处地调动了每一颗孩子的心,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沉浸式学习。
韦燕文:薛法根老师《忆读书》由“理”到“寻”,充满智慧。正如薛特所说:“一堂好课,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型’学习。”紧扣思维,重启发有生成。组块教学,重进阶有逻辑。关注儿童,重活动有学理。
刘文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真正的课堂应该学会“放手”,而教师的存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抓手”。即使是在新课标下,提倡的单元教学、任务群模式,虽形式多样了,但根基还是听说“听说读写”。
秦大方:王崧舟老师语言亲切,就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言语间诗意回转,不愧是全中国感染力最强的老师。王老师用摘录卡梳理了课文的事件,又用摘录卡体会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做的摘录卡也变成了绝佳的学习资料,在做中学。到最后学生入情入境,实在为王老师课堂语言的循循善诱、设计的精妙缜密、厚重的文化沉淀、丰满的语文素养而折服。
黄晨:何捷老师的课堂在情境创设上,也是一绝,目不暇接的创设手段,让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都陷了进去:吴冠中的多幅“船”、邀请学生上台排队说、带学生回忆自己吃东西的场景、分享自己的备课故事、带学生观察图画。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早已跳出了那几平米课堂的局限,他们的思维穿越时空,发散到更广获得天地里!这让所有听课老师无不叹服。
费娇:许嫣娜老师的《曹冲称象》,如她的声音,如她的人,一样甜。许老师由2条鱼导入,图文配合让学生们理解了“称”和“秤”的区别。许老师用三次出现称的地方串联起全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展现出极大的亲和力,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表达。她与学生在教育旅程中共同享受美好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