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表里的生物》构思

作者:陆婷婷  日期: 2025-04-03  点击:

课前导入

以冯至的笔名由来及其作品《父亲的生日》片段切入,通过分析父子关系(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建立对作者成长背景的初步认知。这一设计意图在于将作者的个人经历与课文主题相联结,为后续解读文中“父亲”形象及“我”的探索精神奠定情感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对童年回忆类散文的兴趣。  

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表里有生物。)

要求学生自由阅读并梳理“表里有生物”这一论断的形成过程(观点、猜测、验证等),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引导其掌握“观点—证据”的逻辑链条,培养信息整合与结构化思维。教师借助板书梳理探究过程,强化学生对文本脉络的把握,为深入分析铺垫基础。  

学习活动二(细读课文,表里有生物?)

聚焦文本细节,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标注、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我”如何从疑惑走向证实论断的依据(如声音共性、观察“小尾巴”、父亲话语等)。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细节挖掘与互动交流,深化学生对人物心理(好奇心、执着)及文本象征意义的理解。例如,对比“蝉虫隐蔽性”与“表内生物”的猜想,揭示儿童基于有限经验的逻辑推理特点;通过父亲“不许动”的禁令与“我”感官、思维的活跃,突出好奇心与外部约束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精神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活动三(再读课文,表里有生物!)

进一步探讨推动“我”持续探究的动力(强烈好奇心、父亲话语的双重作用),并关联单元主题“科学发现的机遇属于好奇而爱思考的人”。通过分析“我”的心理、动作描写及父亲“蝎子尾巴”的隐喻式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成人视角与儿童认知的差异,以及文学语言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升华主题,鼓励学生珍视好奇心与探索欲,同时启发其对科学精神与文学审美双重维度的思考。课堂结尾以“童言无忌”的开放性提问收束,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结,强化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整份教案以“问题链”驱动,通过“初读—细读—再读”的螺旋式阅读策略,逐步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走向深层意蕴,既注重语言能力的训练(如依据提取、朗读指导),又强调思维品质的提升(如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