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4.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本课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出课题
1.课前背诵毛主席诗词《蝶念花·答李淑一》。
2.这是毛主席纪念杨开慧的诗词,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了六位烈士,其中就有他深爱的长子——毛岸英。(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
3.指导读好重点字词,理解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4.根据课文内填容空:主席的爱子( )在( )战争中( ),主席收到了仿佛是( )的电报后,(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请求( ),朝鲜方面要求( ),这个抉择让毛主席( )。
三、读懂电报,提出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主席收到的电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执行任务时光荣殉职。)
3.毛主席最后的决定是什么?
(1)交流并简单了解“抗美援朝”和“毛岸英”。
(板书:闻噩耗 作抉择 写批示)
(2)刚才你细细地读了,默默地看了,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主席此时的心情? (心如刀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那是什么?(板书:痛)
四、课堂小结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生字词。
2.熟读课文,将让你感动的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2.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难点:体会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博大胸襟。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课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深入感知
1.这是一个( )的决定啊!用心读课文,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完成填空,并从课文描写毛主席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的句子中,找出你这样填写的理由,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邀请小组成员一起读一读感受最深的那句话。 小组合作要求:画出相关句子,对小组成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读懂的?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与交流。
(1)悲痛的决定。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从“整整一天、一支接着一支、热了几次”。引导学生从这些描写时间和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毛主席的悲痛。
②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乡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指导学生将“这次怎么会……”补充完整。加深体会毛主席感到震惊,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加深体会毛主席的无比悲痛。
③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从“打湿的枕巾”体会一位父亲彻夜未眠,满怀悲痛的心情。
(2)顾全大局的决定。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指导学生读懂反问句,通过语言描写感受主席心中不仅装着自己的儿子,也装着所有献出生命的志愿军战士,体会毛主席无私宽阔、顾全大局的博大胸襟。
(3)艰难的决定。
①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引导学生扣住“想”与“打消念头”,体会主席在见与不见的选择中痛苦犹豫的心理。
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主席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遗体运回国”“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博大的胸襟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2.深情朗读,深化感悟。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情如海般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三、升华情感,拓展运用
1.这一夜对毛主席来说,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毛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2.全班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资料:12年后,毛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岁,七十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里,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课件出示话语,音乐起)
四、课堂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