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从军行》教学设计

作者:王媛  日期: 2025-04-02  点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从军行)

2.解诗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生读)

①谁来读一读?(师点评指导)

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方法,默读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1)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在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⑥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______________;乡情是这样的深切,______________。可戍边将士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齐读,谁愿意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

3.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诗、升华悟情

1.不是每场战斗都能像这次这样取得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战斗的胜利是用许多将士“白骨掩蓬蒿”的壮烈牺牲换来的,战火无情,(出示课始师生接读的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学生读。

师:“能得几人还?即使人未还?可守边的战士们却——(引导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3.尝试默写。

四、拓展延伸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