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表里的生物》听后感

作者:王媛  日期: 2025-04-02  点击:

上周,我们齐聚在二实小报告厅,观摩了无锡优质课。每堂课都精彩纷呈,各有特色,令我获益匪浅。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丁奕恺老师执教的《表里的生物》,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发现之旅。这节课科学探究思维为核心,通过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有效落实了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人物思维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联系现实思辨的多元目标。丁老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既关注文本解读,又巧妙渗透科学精神,体现了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

1. 结构化思维训练扎实有效《表里的生物》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人文主题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丁老师教学时,首先引导同学聚焦单元人文要素和关键词,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课文都与“科学精神”有关;紧接着,丁老师时间词为线索绘制思维导图,符合六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特点。通过"圈画-提炼-串联"三步法,将散落的叙事要素整合为可视化框架,既训练信息提取能力(如抓住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等关键节点),又为后续复述搭建语言支架。

2.探究式思维培育别具匠心。问题是“思”之始。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课堂上,丁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思辨问题,以任务为驱动,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化身成为“小冯至”,探究“小冯至”的推想依据。在这个环节中,丁老师巧妙地出示:“‘我’猜想:____,‘我’猜想的依据是__”这一表达支架,采用侦探破案式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在丁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自己去寻找猜想的依据,在交流探讨中,学生明确:小冯至的每一步推想都是有依有据的,在探究过程中用了听、看、问、想”的探究方法。丁老师的这一设计成功还原了小冯至的思维过程。    

3.批判性思维培养有深度丁老师的课堂,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丁老师不局限于文本表层,而是让学生探究清楚“小冯至”的推想依据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深入分析小冯至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在这一学习活动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再次被激发,深入文本,经历阅读、比较、分析、推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

4. AI技术思辨观照现实丁老师结合“科学之光”这个单元主题,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采用"议题辩论"模式,设置矛盾情境:今天AI技术让答案变得唾手可得,那费时费力的探究是否有必要?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给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思探究的种子,学生将在反思、判断中展开理性思考,产生科学的思想。相信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慢慢也会养成善思考、求证,探究的习惯。

 

总之,本节课呈现出鲜明的思辨型课堂特征:以思维导图为经,构建认知框架;以科学探究为纬,渗透方法论;以AI思辨为翼,拓展现实关照。丁老师精准把握文学文本科学思维的双重属性,在语言实践中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叙事性科普文教学提供了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