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蒋成荣致用语文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蒋成荣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城

    桃溪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费姣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晨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小云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婷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施文瑶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婧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媛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思捷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於敏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梦姣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挑山工》听后感

作者:王媛  日期: 2025-04-02  点击:

四下第七单元以罗曼.罗兰的名言“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为导语,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逐步体会“伟大”是不分阶层、无关职业的。对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单元可以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挑山工》这篇课文在表达方面独具特色,作者先整体介绍挑山工他们这群人,再选取,聚焦一位挑山工,通过动作、外貌、语言的描写,丰满挑山工的人物形象,塑造他们的精神品质。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浅评蒋老师是如何基于真实情境,落实单篇教学的。

一、创设真实情境,贴近单篇教学实际

任务群学习情境一般都是整体建构的,作为任务群有机组成部分的单篇教学在创设学习情境时,主要有以下两种策略,一种是统一策略,即与任务群学习情境保持相对统一,这样既能保证任务群学习的完整性,又能让任务群拥有一以贯之的驱动性;另一种是深化策略,因为单篇教学拥有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所以其学习情境又可以在整体任务情境中进一步拓展,创设出贴近单篇教学的具体情境,从而推动单篇教学的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两种策略一般会结合起来使用。

以《挑山工》这篇课文为例,蒋老师在教学该单篇时,先呈现了“致敬平凡英雄”为主题的海报设计大赛这一任务群学习情境,并告诉学生:今天将通过完成人物海报中的三个部分:人物简介、人物照片、宣传语,来向平凡英雄致敬。《挑山工》的学习情境是在任务群大情境的视野下创造出来的,既保证了单篇教学与任务群情境的相对一致,又贴近了单篇教学实际。蒋老师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创设起点,在情境中引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引导学生沉浸到学习情境中,主动积极地阅读与思维、表达与探究,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认为语文是有用的,是能解决生活问题的。

二、紧扣语文要素,突出情境的指向性

《挑山工》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需要体现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一贯性、连续性、渐进性和纵深化。在蒋老师的引导下,为了完成出示的情境任务,学生自然需要经历通读课文、了解文本内容、聚焦人物言行、感悟英雄品质等学习过程。譬如,完成“抓信息、悟品质“这一任务时,也就是海报第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学过程中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挑山工的工作任务和运货物上山的动作行为;第二步,抓住关键语句,画出挑山工的行走路线,得出这一行走路线的优缺点;第三步,自主交流感受到的人物品质。这样的学习情境,紧扣课文学习目标,直接指向单元语文要素,因此,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了有目的、有情感、有深度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避免了浅表化、碎片化、格式化的语言操练。

三、聚焦学习成果,顺向落实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的落实和学习成果的最终反馈,需要通过一组具有内在逻辑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实现。因此,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高质量的语文学习活动应注重“学习效果”和“学生发展需求”。蒋老师预设的学习成果是设计出“致敬平凡英雄”为主题的海报,蒋老师紧紧围绕这一学习成果,以其为统领,组织了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学习活动,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来顺向落实学习内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蒋老师还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纵向提升。任务三是为挑山工的海报设计宣传语,是检验学生前面的学习成效,以及有无感悟人物形象和课文所蕴藏的哲理的关键所在,蒋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由说到写,尽情抒发自己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孩子们表达得特别精彩,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语言到品质,从品质内化为学生理解的过程。这也启示我们,在单篇教学中,教师需要把舞台留给学生,明确学习成果这一终点,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构建学习内容,以终为始,形成闭环结构,以便更加清晰地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四、依托学习支架,助力真实学习的发生

学习支架的有效构建,是为了能让老师在课堂中基于教材、学情来实施教学,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往深处漫溯。学习支架由学习任务而生,借助支架这一抓手,帮助孩子找到表达的借力点和抓住表达的关键点,从而使学习任务变得清晰明了。

譬如在交流折尺形路线的缺点时,很多学生通过文本,都知道这种行走路线会使路程增加一倍,但具体要走多少距离,因为教材中没有给出,学生们其实是不知道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品味挑山工行走的辛苦,蒋老师出示了一段资料,用一个个标红的数据,使学生明确了爬到山顶所需要的路程。相关背景资料与知识支架的引入,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赌点。因此,在后续交流中,学生们自然而然感悟出了挑山工吃苦耐劳的品质。蒋老师在执教任务二:选照片,悟特点时,巧妙运用了图片支架,引导学生在三幅图中选两幅图作为挑山工海报上的照片,孩子们通过品读文本,对比品析,抓住“黑黝黝的皮肤”“健壮的肌肉”等关键词语,不仅选出了最契合人物形象的海报照片,还感悟到了人物强壮、淳朴的特点。

而挑山工的那一段解释缘由的话语,是课文的核心点,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重难点随之突破。在教学任务三时,蒋老师搭建了表格支架和朗读支架,使学生理解品悟出了挑山工身上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这些学习支架层层递进,推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