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观照下的单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思考
——《表里的生物》听课感悟
《表里的生物》作为统编教材六下第五单元的核心文本,承载着“科学探索与思辨表达”的单元主题。这要求教师在单篇教学中既需深挖文本的独特价值,又需与单元整体目标形成呼应。本次同课异构的课堂中,老师们虽路径不同,但均体现了单元整体视域下单篇教学的融合性与灵活性,展现了“主题统摄、任务驱动、工具辅助”的现代课堂样态。
我以周五的4堂《表里的生物》为例,谈谈单元整体观照下的单篇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几点思考。
一、问题链指引思维方向
丁老师的课堂以“问题链”为骨架,通过层级性问题推动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基础性问题:“小冯至的疑问是什么?他如何产生这个问题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定位关键信息;分析性问题:“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关联文本细节与科学探索的价值;迁移性问题:“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他的结论?”将文本情境迁移至现实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问题链的设计紧扣单元目标,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逻辑闭环。尤其在“探究错误结论的意义”环节,教师通过追问“错误的发现是否毫无价值?”,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科学探索的本质,既呼应单元主题“思辨性阅读”,又实现了从“知识学习”到“素养培育”的跨越。
二、AI工具显化思维过程
汤老师课堂创新性引入AI工具(DeepSeek),为思维进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DeepSeek分析思考过程与小冯至的思考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直观对比人类探索与AI逻辑的异同,将文本解读与科学方法论结合,深化了学生对“实证精神”的理解。
丁老师的课堂同样引入了DeepSeek,对“为什么怀表会发出声音”的疑问迅速给出了科学解答。同时引出活动4:探究在AI技术让答案唾手可得的今天,费时费力的探究是否还有必要。 AI工具能帮学生“看见”思考过程,也能制造矛盾问题,让课堂有争论、有反思。
AI工具正在成为语文课堂的“数字导师”,通过思维可视化让语言学习“看得见、摸得着”。当学生在AI辅助下绘制思维导图、在虚拟场景中与文中人物对话、用动态视频呈现作文创意时,语文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堆砌,而是充满探索与表达的思维冒险。
三、图表支架串联知识网络
汤老师在课堂中均巧妙运用图表支架,将抽象思维转化为直观图表,助力学生构建系统化认知。学生通过填写时间轴,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填写流程图,清晰还原小冯至的探索路径;通过心电图感受小冯至的心理变化。又通过表格再一次直观地让学生理清了时间、时间及心情,更有益于学生理清发现过程。
图表支架不仅是知识的“整理箱”,更是思维的“健身房”。当学生在绘制、比较、转化图表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结构化知识,更培养了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此次《表里的生物》同课异构课堂观摩,老师们立足单元主题,以循证为基、思辨为径,将“科学探索”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学习实践——问题链驱动思维层层剥茧,AI工具让抽象思考“看得见”,图表支架助力知识联结成网。课堂中,教师或引、或问、或导,寓教于思辨之趣、探究之乐;学生敢疑、敢辩、敢创,在观点碰撞中悟得“探索精神”的真谛。这样的课堂,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生命的温度,让人真切看到语文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长”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