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打开刘徽教授撰写的《大概念教学》,一种亲切又陌生的感觉充盈在在心头。亲切是因为完成论文的撰写多次翻阅过她;陌生是因为还未能真正读懂她。摩挲着封面,“大概念教学”几个大字绿意盎然,散发着春天迷人的清香,在“大概念教学”中间镶嵌着几个小字: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这不正是本书的核心吗?什么是素养?教学如何在素养导向下开展?单元整体又该如何建构?封面的下半部是一张类似于爬满蜘蛛的蜘蛛网,这是说知识在人的头脑里不应该是线行的,而应该是网状的。知识能够像无线电一样连接,四通八达。
一、初读《大概念教学》,理解大概念
通过初读大概念教学,我了解了大概念、深度学习、大单元、真实性问题情境等一系列名词,初步理解什么是“专家思维”。 “专家思维”指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以“理解”促成的“高通路迁移”,而“理解”的锚点就是大概念,是区别于“刷题”这种“低通路迁移”的。大概念教学包括两大素养群——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一个关于智商,一个关于情商。而专家思维内部又分为两个要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大概念教学具有真实性,它能指引学生关注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因而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中以一个隐喻将大概念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了对比:大概念教学面对一棵参天大树时,引导学生去浇灌和滋养树的主干与根,需要使用多少树叶时,就去摘取多少树叶,而大树还在不断生长;传统教学在面对这棵大树时,只会采摘繁多的树叶而不去滋养它,不久它就枯黄并渐失生命力。由此,大概念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教会学生拥有专家思维,后者只是被动传授专家结论,学生获得的只是惰性知识;前者以现实世界为基点,具有真实性,能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后者与现实世界脱节、断裂,缺少生活价值。
二、再读《大概念教学》,提炼大概念
大概念处于学科的核心地位,能够统摄和整合较为零散的学科知识,指向教学的核心任务和学科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的大概念并不容易提炼,刘徽博士在书中指出来提取大概念的8条路径,其中4条是自上而下的,即课程标准、教材分析、专家思维、概念派生;4条是自下而上的,即生活价值、知能目标、学习难点和评价标准。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深度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程标准的宏观理念结合自己的深度理解,转化为落实在单元中的理念。 其次,我们要深度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系统性、整体性,要把教材看成一个体系,一个系统,而单元只是教材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第三,提取单元教学大概念一定要基于对学情的科学分析与把握。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历与经验,忽视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忽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对接,单元教学大概念很难落到实处。
我觉得,在提取大概念时,还应该不断地追问,学习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生活有何价值。比如在教汉字时,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个个的字,而是要教他们思考这些汉字构造的特点,为什么这个字是这样的形体,同样的一个偏旁有什么相同的含义,在造字时有什么规律。学习这些字有什么作用,它和生活又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学到的就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而是一种专家的思维方式,一种具有生活价值的高通路迁移能力。而这样的学习不仅有意义也更加有趣。
三、精读大概念教学,实施大概念
我们知道,以往的教学设计以单课为主,很少考虑到此课和彼课的内在联系,更无暇顾及此课和学科、现实世界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反思我的教学,是教教材,就知识教知识,关注最多的是内容上的关联,这样的教学无疑把学生限制在了某一节课、某些知识中,以至于学生学的知识都是零散的,不成体系,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惰性知识”。例如在教学“说明文以说明了为成功”这一主题单元时,我之前仅仅是利用课本,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说明方法的定义和作用,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其结果就是学生还是处于混沌状态,他们缺乏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的能力,因此,我的课,在打通课本与现实的转化上显得非常薄弱。
大概念教学以目标(素养)统整单元,以单元为单位来实施教学,这就要求在进行单元设计时,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内看,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望远镜思维”和“放大镜思维”。“望远镜思维”可以理解为“向外扩展”,不仅要思考“单元与单元的关联”,还要思考“单元与学科的关联”“单元与跨学科的关联”“单元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放大镜思维指的是向内深挖,从单元的各个部分,思考每一部分在落实大概念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如何有效理解大概念、落实大概念。
这样的单元设计让我想起了“站在对方的视角来思考”这句话。单元设计,应该站在其他单元、学科、跨学科及生活的视角来思考与设计,我们应该“着眼当下,望向未来”,保持两种思维方式同时进行,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可以使用望远镜来观察大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和影响,从而理解知识的跨学科性质。同时,学生也可以使用放大镜来深入研究每个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应用它们。
因此,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们首先必须要构建说明文的概念,即学习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去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能力。而不是紧紧停留在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即专家结论上,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它的生活价值就是让学生能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去说明,去更好的为了生活服务的。因此,在教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将“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确定为该单元教学的大概念,以“概念统摄,五位一体”“目标统管,逆向设计”“情境统领,任务驱动”“ 变序统整,活动推进”等策略,实现单元大概念教学,通过情境性、任务式、实践性、活动化的统整学习,激发学生在真实情景下解决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意义,培养未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大概念教学》是一本读起来并不容易的书,一些理论和专业术语我读起来比较吃力,要透彻地理解这本书,需要反复咀嚼,短时间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很难将这本读明白。但同时,阅读它,打破了我的阅读舒适度,让我能突破自我,向更深处拓路。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我将会时常翻阅这本学术红宝书,相信每一次翻阅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就像教学过程的“反思”元素一样,通过持续性地反思达大概念理解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