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是教育界的大变革,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充分展示了党和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从政策颁布到落地,再到实践已经一年了。但是如果从“五项管理”的规定要求算起,已经是快两年时间了。关于“双减”和“五项管理”,教育局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专题会、布置会、学习会、研讨会等也开了不少,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学校的脚步不是很一致,每个老师的领悟更是不一样,效果也有待提高。因此,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的此次暑期全员培训就如一场及时雨,让我们对“双减”有了全面的认知。
“双减”的责任在政府,关键在学校,重点在教师,难点在课堂。那“双减”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通过学习,我认为老师们首先要有以下几个意识:
一、明确主体意识
新课程改革核心点在于课堂改革,尤其是课堂师生双方的角色定位。其必然要求是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满堂灌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才能在课堂上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切记自己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引领者,学生才是主体。学生的成功才能体现你的价值。
二、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围绕着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语文数学等基础性学科,还是音体美信技等小学科,无论是部编版还是浙教版、北师大版,其编写委员会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要求,至少都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我们老师在课堂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去学习并牢记课程标准,要多想想我们的课堂设计是否有效,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此外教师们针对自己的课堂要做好学科层面的规划,让课堂更加具有弹性。
三、牢记素养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优秀品格。而核心素养的提升又决定了学生成长的程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铭记自己的育人使命,始终围绕一切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学段有各学段的素养准则,我们在课堂中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对于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要照顾到,训练到位。只有在素养训练中浸溺长大的学生才能担当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未来重任。比如语文的核心素养,强调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共发展,而且在各个学段都有所体现,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还有各学科之间的素养有时也是交叉的,有共同阴影部分,我们要在课堂设计上和实施教学中好好地运用。
基于以上,我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老师们要注意三个关键要素:
一、目标集中,突出重点
往往老师只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提升,这是一个不太好的现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养成,人的内在品质的培养。要通过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对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形成自我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因此要整体把握和实施语文的教学目标。
二、精准指导,因材施教
有经验的老师上课都有自己的习惯,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容易忽略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对此,我有两点建议:
(一)切入要准确:切入点要与课文内容、学生生活相关联。
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老师想让学生学什么,想给学生什么。课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联系生活、联系学过的课文、提问猜想、类比、逆向或发散思维。
(二)突破难点: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解决学生的问题。
很多老师把理解课文内容当做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很多课文的内容学生读了以后就能明白,学生通过预习或者朗读就能理解的问题不需要在课堂上多讲。而要讲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做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
三、层次清晰,循序渐进
课堂教学目标层次一定要清楚。每个层次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从基础的容易的目标逐渐往上提升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总而言之,“双减”下的课堂应该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