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生,致敬先生,追随先生
——“现代与经典”听课有感
秋日天空爽朗,艳阳高照,这么好的日子,在无锡蓓蕾影院,我又有机会亲临“现代与经典”现场,聆听大师课。
第一日六个小时的端坐没有觉得累,反而甘之如饴。名师们身上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教育机智让人心向往之。在这其中,王崧舟老师不愧为名师中的绝对顶流。
一、重构单元学习内容——统整
王老师的《走进晚年鲁迅》是一节两个课时的课堂,是建立在“致敬鲁迅”大情境下的子任务“穿越时空,走进鲁迅”。怎么走进鲁迅?王老师展示了本单元课文的三大学习活动,即走进童年鲁迅,走进中年鲁迅和走进晚年鲁迅。这三大学习活动,就是三个小任务,分别有对应的一至两篇课文学习。走进晚年鲁迅,就是通过学习《有的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及一些阅读资料,了解在鲁迅先生去世以后,别人是怎么评价他的,很显然,王老师通过文本解读的艺术把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构,更清晰地指向了学习任务。
二、指向单元语文要素——聚焦
王老师从1936年鲁迅去世时万国殡仪馆的一副挽联导入:一生战斗刚毅不屈,是青年先锋(想起横眉冷对千夫指)。满腔热血慈爱至诚,为大众导师(想起俯首甘为孺子牛),自然引入资料(单元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茅盾对先生的评价,臧克家对先生的赞誉。在反复诵读中一步一步将鲁迅先生身上的“最理想的人性”引向了课文中的诗——《有的人》,并提炼出“理想人性”为“第二种人”。在后面事件的交流中,王老师更是巧妙嵌入补充的相关资料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的笔名,极大丰富了文本内容,深化了对鲁迅先生的认知。同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有的人》相互印证,完美契合,妙!
三、完成基础阅读任务——致用
为了证明鲁迅是第二种人,王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找依据,做摘录卡——提取主要事件。尤其是样表的示范,既让学生学会了提取信息的方法,又明白了事件的取材可以是多维度的——不同的时间、空间,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闻的。先生的匠心可见一斑。
四、回归人文主题——升华
结尾巧妙设置情境,回归主题:致敬鲁迅。不仅王老师和台上的学生们,台下观课的老师也定默默念着——愿一生追随鲁迅先生,学习鲁迅先生!
80分钟的课堂,仍觉不过瘾,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却蕴含了王老师独具的匠心,他的课值得反复琢磨,反复学习。鲁迅是世人称道的大先生,王老师何尝不是教育界的大先生?我愿学习先生、致敬先生、追随先生!